而高太后不知道,她這樣做的後果嗎?知道的!
但她上頭了,上頭的女人,才不會有什麼理智可言,也根本不會講道理。
所以,趙煦知道的,對高太后是不能直接對著幹的。
那隻會激怒她,也只會將事情引向不可收拾的境地。
國家將會分裂,天下也將會動盪不安。
所以,對高太后,趙煦很清楚,只能順著她。
就像擼貓一樣,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得順毛捋。
逆著她來,她肯定不開心,甚至生氣。
一旦起了衝突,以高太后的要強性格,她才不會管什麼顧全大局之類的事情。
上上輩子的時候,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在朝時,趙煦年紀還很小,很多細節也都沒有關注。
可是,等趙煦長大後,範純仁和蘇澈、呂大防等人是如何‘引導’高太后的,趙煦是看的清清楚楚。
“我還有時間,我還可以做好足夠的鋪墊和準備工作!”趙煦輕聲說著。
在現代的經歷,讓趙煦知道,這個世界除了彼此鬥爭,還有人情世故。
現在的他,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向皇后面前,他是一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一個可以侍奉她終老,並讓向氏家族富貴榮寵不絕的好兒子。
在高太后面前,他就得表現出另外一面了。
除了懂事、孝順外,趙煦還得讓高太后知道,他好學、守禮、恭謙。
最重要的一點——孺慕祖宗法度,崇尚嘉佑之治。
就像那故老相傳的詩文。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恭謙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身功過誰人知?
這是趙煦的留學成果,也是他在現代,翻閱了古今中外的君王成敗得失後的感悟。
一個合格的君王,需要學會偽裝。
於是,趙煦開始認真讀書,並不時拿著毛筆,在書上畫圈、標記,有些時候他還會讓馮景去裁剪一些小紙條,在這些小紙條上寫上文字,然後貼到書中的字裡行間。
這些文字,是趙煦精心思量之後,再三斟酌的成果。
他會發出一些屬於小孩子的幼稚之問,但偶爾也會‘靈光乍現’,提出一些在外人看來屬於‘聰俊’甚至是‘聖明’、‘仁聖’的問題。
趙煦這是在立人設。
立一個符合儒家價值觀,也符合高太后心目中的‘聖孫’、‘賢孫’形象的人設。
人設是個好東西,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大宋,只要立好一個人設不翻車,那麼收益是無窮的。
比如說司馬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從熙寧變法開始,司馬光就拒絕了一切朝廷官職差遣的任命。
他就蹲在洛陽寫書,他每次上書,都只會談一件事情:新法害民!
為什麼害民?有證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