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道點頭道:“張角敗後,號稱百萬的黃巾大軍便流散天下,然青州之地尚盤踞著三十萬之眾的黃巾軍,這些人亂作一團,再沒有一個像張角一樣的人物能將他們扭成一團,屆時,曹公有討董的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下定然無數能人志士來投。”
“青州這三十萬黃巾只要曹公能收為己用,稍加訓練,便是曹公雄踞一方的強大資本。”
其實,李小道也只是將未來曹操的必行之路,給提前說明了,那三十萬黃巾本來就是後來曹操仗之爭霸四方的驍勇青州兵,而且,歷史上曹操討伐黃巾之時,都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大部分的黃巾最後是不戰而降。
這就是李小道作為一個知道歷史的後世之人,對於這個世界天然的優勢所在。
有些事情,都不用他多做謀劃,只需要將對曹操有利的歷史提前推進,就是最好的謀劃。
而曹操聽著李小道將討董之後的計劃安排都娓娓道來,他越聽眼睛越亮。
尤其是聽到上將二字之後,他下意識的就想起了之前在虎牢關前戰呂布的那幾人,不由心熱,對李小道問道:“說到上將,先生既然能將天下猛將排名武榜之上,應當是對這些人都知曉來歷,不知除過那幾位有主之人,還有何人能為操所用。”
李小道微微一笑,道:“曹公可還記得自家兄弟夏侯二人,此二人勇武無雙,武榜上,亦有名,不過,曹公若是想要天下一等一的大將,這次追擊董卓,不妨帶上張邈。”
曹操聞言心中一動,隨即目色複雜的道:“你是說典韋?”
然而李小道只遞給了曹操一個眼神,雖沒明言,但其意已是不言而喻了。
在歷史中,典韋本是張邈的部將,便是因為十八路諸侯當中,唯有張邈一人願意跟隨曹操繼續追擊董卓,而此次追擊董卓,僅憑曹操與張邈二人顯然是以卵擊石,所以張邈在此戰中戰死,典韋也成為了曹操的大將。
李小道相信曹操絕對不會是婦人之仁的那種人,該如何做,曹操他心中有數。
而他之所以選擇曹操,除了因為曹操是三國之中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之外,看中的還是曹操本身的性格,那種唯利是圖,不在乎他人攻訐誹謗的梟雄性格,幫助這麼一個人,李小道可以說很輕鬆。
如果是換做劉備,那麼他的幾番獻計,肯定要被對方的優柔寡斷所拖累,就如同歷史上諸葛亮在茅廬中三分天下,只需取荊州、益州二地,便成三分天下,然劉備或許是偽善一生,成了真的善,竟說劉璋和他乃是同宗,難以出手。
儘管歷史上劉璋最終還是將益州獻給了劉備,但是其中又多虧了那諸葛妖人多少心思謀算,這一切都是要怪劉備要面子功夫的下場。
而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梟雄,可以讓李小道的一些手段都能有很好的實施。
在這亂世,人命本就如同草芥,他要取天下太平之後的無窮善功,便不需再計較邊邊角角的小仁小義,與一統天下所帶來的天下百姓都幸福安康的大義相比,一時的殘酷狠辣都算不了什麼。
歷史也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曹操完全聽從了現在他這個唯一謀士的建議,邀約張邈共同追擊董卓。
大軍直逼洛陽進發。
董卓雖然畏懼諸侯聯軍,火燒洛陽帝都,遷都長安,然後方也並不是全然無防守,仍有七八萬大局用以阻擊諸侯聯軍。
一路前進,有董軍阻擊攔截,然幾勝幾負之下,曹操所率大軍最終還是攻進了斷壁殘垣的洛陽城中。
此刻的千年帝都,已經被燒得大部分焦黑。
曹操和李小道等人縱馬走在昔日京城中。
看著這斷壁殘垣的景象,曹操不由狠狠地攥緊了拳頭,這滿城被燒燬的建築當中,不僅有皇宮,還有他昔日的家,也在董卓的大火之下,被付諸一炬了。
但李小道此時卻是沒有心思陪著曹操緬懷昔日的古都,他暗中將神識放開,卻是在找一樣東西。
玉璽!
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