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營結束後,皇甫嵩初步瞭解了各部的情況下,連夜召開軍議,經過眾人的討論,結合本人之謀,皇甫嵩制定出了一個具體的作戰計劃。
因為皇甫嵩是晚來的,沒有親眼見過廣宗黃巾的戰鬥力,那一夜和張梁交手,屬於倉促應戰,用兵十分克制,所以打了個平手。
這次他的這個計劃分兩步走:首先,遣派一支人馬試探性地進攻一下,看看廣宗黃巾的戰鬥力究竟如何,然後透過這次進攻爭取找到廣宗黃巾的弱點,找到弱點後,再針對其弱點展開大規模的攻擊。
為了表示不厚此薄彼,為避免盧植、董卓的舊部心生不滿,同時也是為了更能“如臂使指”,這個擔負“試探性進攻”任務的部隊,皇甫嵩決定從本部中選用。既然是試探性的進攻,就不用選取最精銳的部隊,當然也不能選擇最弱的部隊,最好是選用中等水平的部隊,這樣才能更好地看清楚廣宗黃巾的真實戰力,也才能對敵我的實力做出準確的判斷。
傅燮倒是第一個積極請戰。
傅燮和皇甫嵩是同州人,皇甫嵩一向來都很欣賞他、重用他,傅燮的部曲雖然只有一千五,可也是皇甫嵩麾下的一支精銳部隊,所以皇甫嵩稱讚了他的勇氣,但是拒絕了他的請戰。
最終,皇甫嵩從由洛陽精壯組成的主力部隊中挑選出了兩個部,由北軍五校的一個劉姓校尉統帶,承擔起了這次試探性進攻的任務。一個部通常下轄五個曲,大體以一兩千人為常制,兩個部就是四五千人。用這四五千人攻城肯定是不夠,但廣宗黃巾在城外安的有軍營,用這幾千人攻一下他們的兵營卻是足夠了。
選定擔負進攻任務的營頭後,皇甫嵩單獨把劉校尉和這兩個部的軍司馬留下,面授機宜,餘下的諸將起身告辭。
劉備是跟著鄒靖一塊兒來的,他是白身,沒資格入帳,因留在帳外等候。
在日頭底下站了小半天,他汗流浹背,滿臉通紅,一股股的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淌,滴落到甲衣之上,又滑落地上,不過饒是如此,他卻依舊鎧甲齊全,按刀而立,連兜鍪都沒去。
這時閻忠好奇劉備,扭頭往帳內瞧了眼,見鄒靖正在與一個將校說話,還沒出來,便就邁步走過去,笑吟吟地說道:“劉君,那邊不是有望樓麼?好歹有些蔭涼。你卻怎麼就在帳外日頭地裡站著?”右手握拳,輕輕地擊打了下劉備胸前的鎧甲,笑道,“瞧你熱的,這甲都快被汗水浸透了。”
帥帳邊兒不遠處有座望樓,來帥帳參與軍議的將校們各帶有隨從侍衛,這些隨從裡有不少人都跑去了望樓底下乘涼避曬,這會兒見自家的主將出來,熱熱鬧鬧的從望樓底下蜂擁過來。
留在帥帳外不避日曬,堅立不動的沒有幾個,劉備是其中之一。
“閻主簿!望樓蔭小而乘涼者眾,與其去那裡擁擠受熱,還不如在這裡涼快。”
望樓那裡的人再多,至少可以躲過日曬,帳外的人再少,也不可能比在望樓下還涼快。閻忠聞言心知劉備是不願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因此才會這麼說,他也不揭破他,心道:“這廝倒也寬厚。”
劉備雖滿頭大汗而站姿筆挺,可想成就大事,身為男人,就得對自己狠一點。劉備現是鄒靖的隨從,就得有點隨從的樣子,主將在帳內議事,隨從豈能跑去乘涼?要是連日曬這點小苦都吃不了,還能成就什麼大事?
閻忠熟視劉備,不由感嘆:“劉君,你真是個忠義之人!”
說話間,鄒靖從帳內出來,與閻忠寒暄了一會,就帶著劉備回營了。
次日上午,皇甫嵩再擊召將鼓,千石以上的校尉、司馬雲集中軍,齊登望樓,觀劉校尉帶部擊廣宗黃巾設定在城外的營壘。
廣宗城東邊臨清河,向西去二十里則是漳水。城東、城西或臨水太近,或土質太鬆軟,皆不適合布兵列陣。
城南、城北皆合宜。廣宗黃巾駐在城外的主力在城南,同時皇甫嵩的中軍也在城南,因此皇甫嵩選擇了城南做為試探性進攻的方向。
辰時初刻,皇甫嵩擊響了召將鼓。
在隆隆的戰鼓聲裡,宗員、閻忠、梁衍、鄒靖、董旻、牛輔、傅燮等千石以上的司馬、校尉悉數來到,雲集中軍。劉校尉帶著昨天選出的兩部兵卒,出漢營壘,於營前列陣。
奉令前來觀戰的將校不少,好在中軍搭建的望樓也多,諸將校分別登上不同的望樓,於高處觀之。今天是個大晴天,此時天藍無雲,初升不久的朝陽灑下光輝,遠近的田野林木碧綠蔥蔥,顧盼左右,只見清河、漳水皆如玉帶,清河近,能夠清楚地看到河面反射出的水光。
梁衍、傅燮做為皇甫嵩的愛將,和皇甫嵩同處一個望樓。同在這個望樓的還有宗員、閻忠、董旻、牛輔等人。
“可惜啊!可惜。”閻忠看著風景忽然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