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二年九月二十二,西都江寧,武國公府。
一排手持托盤的丫鬟恭敬溫順的站在前廳,托盤內裝有各式衣裙和珠釵,秋裝、冬裝,襦裙、交領,珠釵、花飾,看得人眼花繚亂。
一位三十左右的貴婦正挨個兒檢查,時不時跟身後嬤嬤商酌幾句,屋子裡站滿了人。
“嬤嬤,你說瑗丫頭會喜歡這些款式、顏色嗎?她離家這麼多年,我也不知是否合她喜好。萬一她不喜歡,那可怎麼辦呀。”郭夫人神色擔憂,望向臨惜嬤嬤。
自從得知郭瑗要回江寧後,郭夫人是滿心歡喜,四處奔走準備,收拾房屋,備置衣裙,事事親力親為,就連伺候的丫鬟也要親自為其挑選,那是一刻也停不下來,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她的寶貝兒侄女兒回來,滿心期待,同樣也滿心擔憂。
臨惜嬤嬤笑道:“夫人啊,您不用這麼緊張,這些啊都是好的,很適合這個年紀的小姑娘,再說,少夫人不也說了,瑗姑娘啊沒這麼挑剔~”
一旁抱著孩子的沈東榆也笑著應道:“母親,臨惜嬤嬤說的對,媛兒性子簡單的很,沒有這麼多要求的,您要是再不放心,不如等她回來,讓她自個兒來挑。”
郭夫人拿起一件襦裙,左看右看,“性子簡單,也不能穿的簡單呀,她在外面得受多少苦啊,回了家,怎麼著也得舒舒服服的。來,東榆啊,你來看看這件襦裙怎麼樣,我瞧著這款式新穎大方,應該很適合瑗兒,正好等她及笄後穿。”
沈東榆將孩子交給乳母,走上前去,看了看,道:“嗯,我也覺得這件不錯,正好適合現在這個天氣,不過…我記得瑗兒是十月底才及笄,等那時候天氣都涼了,應該穿不得了…”
郭夫人一拍手道:“哎呀,瞧我這個記性,孩子生辰的記不住。那就先放著好了,在看看別的…東榆啊,你看這些,瑗兒會喜歡嗎?”
沈東榆掃視一番,道:“我瞧著瑗兒喜歡素淨些的顏色,倒是很少穿太過鮮豔的衣裙,不過嘛,穿的少也不代表著她不喜歡,可能覺得在外面穿這種顏色太招眼呢。”
臨惜嬤嬤道:“小姑娘嘛,就是應該穿些鮮豔的顏色,我覺得少夫人說的在理,倒是可以讓瑗姑娘嘗試下,說不定她會很喜歡呢。”
郭夫人點點頭,覺得也對,便擺擺手道:“那就先這樣吧,把衣裙重新整理了,直接放在瑗兒的房裡,一定要擺放好,不要壓皺了。”
“是”
眾丫鬟福身一一退下。
正巧郭鈺從外進來,雖然不是一天兩天看到這番架勢了,但還是不免有些驚訝,“母親,您還在給瑗兒準備衣服嗎?您準備的衣服都夠她穿幾年了!”郭鈺看見母親這副模樣,覺得好笑,俊秀的臉龐多了絲暖色。
郭夫人瞧見剛進來的兒子,揮手道:“來,子懷,要不你來給你妹妹看看,方才我拉著東榆看了半天,也沒什麼好主意。”
郭鈺一聽,連忙擺手,笑道:“這方面我可沒什麼見解,母親覺得好便可,瑗兒也不是個挑剔的人。”
郭夫人坐下,端起茶,沒好氣道:“你們啊,就只會說這句話,人家瑗兒不挑剔怎麼了,就不給她挑最好的了嗎,你們這些人啊,就是懶,妹妹的事兒都不上心,真是白疼你們了…”
郭鈺無奈笑了笑,衝妻子使了個眼色,東榆立即會意,帶著乳孃和一眾丫鬟婆子便下去了。
郭夫人喝著茶,眼角瞥到兒媳婦帶著丫鬟們都下去了,奇怪道:“誒幹嘛,子懷啊,怎麼讓東榆走了…”
話還沒說完,便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
“母親,我回來了。”
郭夫人一抬頭,看見來人瞬間愣住了,拿著茶盞的手定在半空中。
大街上,人流攢動,因為臨近中秋的緣故,百姓們紛紛上街購置物品,準備家人團圓。
此時已是傍晚時分,天色漸暗,但江寧街上仍舊熱鬧非凡,阿瑗所位於的慶德大道乃是都城主幹道,更是繁華。
為了趕路,阿瑗今兒個穿了身利索的行頭,身著月白半紗小襦裙,青絲披肩,只於耳鬢邊取了幾縷頭髮編成小辮兒束於腦後,髮間配了三兩點白鈴鐺花,耳上著同色碎星耳飾,整個看起來簡單大方,但卻略顯素淨,一下子便淹沒在繁華人海中。
阿瑗特別愛吃甜食,進城沒多久手上就多了幾包點心,藥膳酥、胡麻小餅和綠豆千層糕。阿瑗把包袱挎在手臂上,邊吃點心邊往前走,左右顧盼,不禁發出感嘆,不愧是都城,就是熱鬧,她似乎已經可以想象到中秋那天的盛況了。
“聽說這幾天六月春爆滿,那是座無虛席啊!”
“那是當然,怎麼說這也算是西都第一酒樓了,這一過節,那些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可不都要宴請賓客!”
“要說老闆娘也是挺有遠見,這往前推個十年,誰能想到六月春也會這麼火!”
阿瑗聽前面幾個人說道,抬頭一望,六月春三個大字明晃晃映入眼簾,角樓建築,一丈多高,裝飾古樸,卻氣派十足!
從阿瑗這個角度抬頭往上看,覺得六月春就像直入雲頂一般,阿瑗不禁感嘆,這家老闆真是豪氣,光從高度看,都可以乘高摘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