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父母在半年前秦山山脈深處挖掘靈脈最深處,在一些極品靈石旁發現的一塊木頭,眾人都被極品靈石的出現所震驚,對於一旁的木頭卻沒有多少在意。父母發現這塊木頭顏色暗紅,擊之有金鳴之聲,上繳時管理人員只在乎極品靈石,滿意非常。而絲毫沒有理睬一塊腐舊的木頭,允許其帶了出去。
將木頭洗淨之後,發現木頭只是比巴掌大一些,外形看去,如同一個根生出了兩個相互依偎、相互扶持的微型樹木,整體顏色火紅,在木頭之中,雕刻著一個羽羽如生的三足鳥。將這木塊送給了葉長天,葉長天也十分喜歡,經常把玩。
”小東西,我能領悟木元素,是不是和你有關係?“葉長天看著眼前的木頭,眼神之中又閃現出了半年前的光景。那是父母送給自己木頭後的第二天,當時的自己,不僅沒有絲毫的修為,就連木元素的邊緣都沒有摸到。因當時已經到了十一歲,想要在短短的一年之中,領悟一種元素並修煉到煉氣期三層,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眾人也基本斷定,葉長天只能作一個平凡的人,如同父母一般,要麼去挖礦謀生,要麼是謀求其他的活路,而修煉一途,則徹底與他無緣。
這不僅僅是眾人的說法,也是父母中隱藏在眼神深處難以言說的苦,同時也是葉長天不甘的事實。但一切的一切,卻又突兀地發生了改變。
在那一天的下午,葉長天如同往常一般,執行著導氣術,希望可以吸納一絲靈氣。如同往常一般,老態龍鍾一般坐著,執行著,也失望著。天氣之間的氣息沒有絲毫的動靜,又是一次失敗,重複的失敗。
就在葉長天準備放棄的時候,忽然之間感覺到身體一震,一絲絲清涼地氣息緩緩地進入到體內。葉長天一陣狂喜,我可以導氣了!這也是修煉的最基礎的條件!
葉長天穩定了心神,不斷地感觸著天氣之氣進入到體內,自己也終於觸控到了修煉的門道!化天氣之靈氣,塑身體之經絡,這是煉氣期的根本。
隨著修煉,葉長天終於達到了煉氣期一層。
而在修煉的同時,葉長天如同感觸的到一絲絲盎然的生機,如同天氣之間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元素,漂浮在周圍,也潛伏在體內。
透過感觸、感知,然後運用初級課堂中所教授的一些元素方法,葉長天終於是掌握到了木元素。
五行,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觸地而出也。在金木水火土中,世人偏愛的是金火水三種元素,因為這三種元素的戰鬥力較強,生存機會也更大。而木元素,雖然有著勃發生機的功效,但畢竟鮮有人練習到續命水平,加上輔助丹藥,治療效果不比木元素差,所以漸漸地人們也將木元素看作為“雞肋”的存在。
但對於葉長天而言,木元素的獲得,讓自己有了更近一步的資本。隨著半年來的修煉,葉長天終於將修為提升到了煉氣期二層,而對於木元素的掌握,也更是得心應手,甚至都可以藉助木元素恢復自己的傷口。而這點發現,讓葉長天更是興奮。於是便沒日沒夜地修煉,疲憊不堪的時候,調動木元素來恢復體力,只有在精神十分疲憊的時候,才會昏昏睡去。
葉長天看著眼前古樸的木頭,心中萌發了一個想法。而隨著想法的出現,越發地清晰與堅決。
葉長天將木頭拿在手中,努力調動木元素,灌輸至木頭之中。沒有動靜,所有的木元素如同泥牛入海,一絲響聲都沒有。但葉長天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持續著輸入,天地之間的木元素逐漸彙集,並隨著葉長天的雙手,進入至了木頭之中。
在眾多木元素的輸入之下,木頭終於是有了一絲動靜,如同活了過來一般,根系開始延展,伸展在葉長天的手掌之中,而那相依相偎、相互支援生長的兩個微型樹木,如同睡醒了一般,晃動著千萬年的惺忪,活動了一絲,然後緩慢地生長起來,開始吐翠,開始生出新葉。
滿心喜悅的葉長天,來不及歡喜,便驚恐地發現木頭的根系,在短時間內便纏繞住了自己的手掌、手臂,然後更是向自己的頭部伸展而去。
葉長天撤回木元素,卻發現木頭依然在瘋狂的生長,周圍的木元素如同被吸附過來,不斷進入至房間,並湧入至木頭之中。
“它,它在吞噬木元素!”葉長天有些驚恐起來,這是從未見過的事情!
木頭伸出的根系已將葉長天包裹起來,兩顆樹欣欣向榮地,舞蹈一般地吞噬著周圍的木元素。而窗外附近的樹木,開始萎靡,葉子也逐漸泛黃。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上空,形成了一個元素吞噬的旋渦。而這也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紛紛開始談論發生了什麼事情。
此時的葉長天,內心極度不安地看著包裹著自己的樹木。樹木之中的三足鳥如同一輪太陽,閃爍著亮光,直刺地睜不開眼睛。樹木終於是停止了動靜,而一根隱隱發紅卻又生機磅礴的根系,對著葉長天的天眼位置。
葉長天來不及驚呼,根系便直插而入。伴隨著根系,整個樹木如同戲法一般,瞬間變小,沒入至葉長天的神識海之中。
突然從緊緊地纏繞中放鬆下來的葉長天,急忙翻出鏡子,摸著自己的額頭,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損傷,額頭位置,也只是留下了一個淺淺的紅色樹形印記,不仔細看,難以察覺。
“這是怎麼回事?”葉長天沉靜下來,開始思索。而神識進入腦海之後,卻赫然發現,那一株樹木,已然在自己的識海之中!
看著有一絲生命威壓的樹木,兩顆樹木同根生長,通體火紅。葉長天腦海中忽然想起了《海內十洲記·帶洲》中的記載:“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
“這是,扶桑神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