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世有亢數軍事家。歷史學家在評價那支英雄而亢賴的軍叭則,都會引用一位崇拜匪軍的著名學者近乎於調侃的話。
“那是一支對別人的後背,或者說屁股特別感興趣的軍隊!”
每每各種軍事和歷史類作品中看到這句話,人們都會遙想當年忍俊不禁。
在永載史冊的牛頓跳躍點戰役中,已經做出了初步判斷的謝爾頓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急於求成地命令全軍壓上,只在身後留下一支鷹級艦隊防禦,是他最大的錯誤。
可是大家也承認,當日當時,恐怕換任何一個名將來也很難有另外一個結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匪軍來得實在太快了。
別說謝爾頓估算不到,就連當時已經得知匪軍抵達的勒雷軍方和政府,也沒有想到匪軍竟然是在短短的二十多個小時內,接連襲擊中途星,羅德比亞星,殲滅了德西克第五集團艦隊和暴風暴雪兩支象級艦隊之後抵達的!
這個戰績,直到人們在牛頓星系結束之後,才慢慢知曉。
無論是在戰役結束後第一時間知道的勒雷軍方還是其後兩天才收到勒雷鉅變訊息的斐盟及西約方面,沒有一個不為之目瞪口呆的!
其次,匪軍戰艦獨特的結構和撞角,以及撞擊戰術,可以讓他們直接將跳躍座標設定在敵艦隊的背後,在第一時間讓敵尾陣陷入混亂。這就使得謝爾頓佈置在身後,呈警戒陣型面向跳躍點的鷹級防禦艦隊,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第三,則是因為在這場戰役中,田行健領導的匪軍艦隊擁有了改變整個太空戰鬥模式的末世,級太空母艦,這種母艦的出現,徹底摒除了傳統太空母艦的防禦缺陷,將諸多軍事家推崇備至的戰機主導戰術,真正地搬上了戰爭舞臺。
戰爭中,任何一種戰術和一種武器的作用,都比不上人。可是,在許多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在某些關鍵的時段,更先進的武器和戰術,卻常常能夠改變戰爭的程序。
例如古地球二戰時期,德軍將領領先一步的裝甲叢集閃電突襲戰術,就在開戰時期,對英法等還將戰術思維固定在一戰時期的國家。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又例如其後幾十年的海灣戰爭,在美軍只有我打你,不讓你打我的技術優勢下,伊拉克陸軍幾乎沒有還手就崩潰了。
因此,學者們可以很輕易地從戰爭過後各**方都不約而同地沿著戰機為王的太空戰鬥模式,發展自己的星際海軍這一點上看出,從匪軍艦隊衝進百慕大的那一刻起,他們其實已經站在了那個時代星際海軍的巔峰。
在總數超過四萬五千,相當於四十五支級艦隊加在一起的戰機進攻下,任何一支以傳統叢集炮擊為主導戰術的艦隊都會被絞得粉碎。
除了以上的三個關鍵因素之外,學者們還歸納出了勒雷人眾志成城的精神,匪軍在人工智慧天網協調下配合精密,走位精確,應變速度快,電子干擾強等諸多因素,來證明匪軍最終取得勝利的必然和不可逆轉。
可大家最終一致認為,導致謝爾頓艦隊最終潰敗的,其實是最後一個原因。
那就是勒雷中將田行健和五百橫行的出現。
正是那一次近乎於瘋狂和不理智的突襲,讓原本還有一拼之力的謝爾頓艦隊,最終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
可是,在當時,謝爾頓卻無法知道他已經被註定了的命運。
牛頓星系的戰局,開始出現變化。
隨著旗艦西頓之光號的指令,以每分鐘超過三十條的速度下發到各艦指揮室,比納爾特艦隊漸漸從混亂中恢復了過來。
一些比納爾特戰艦開始橫向移動,攔截匪軍戰艦,一些戰艦迅速在友艦的掩護下脫離戰鬥,沿外圍迴轉線迴轉,迅速佔據新戰鬥空間的攻擊位置。中央的戰艦開始有序後退,前方的戰艦則以級艦隊為編組壓住陣腳。
同時,兩翼前出的比納爾特驅巡叢集。也掉轉頭來,以更快的速度增援中央。
敵方的這一系列應對,讓塔塔尼亞等盟國艦隊軍官歎為觀止。
在謝爾頓艦隊本陣損失慘重。就連戰機叢集,也因為匪軍戰機從後面發動的閃電襲擊而近乎全軍覆沒的局面下,他們還能在短短十五分鐘時間內穩住陣腳,沒有平日裡刻苦的練,沒有一定的軍事素養,絕對不可能做得到。
旗艦西頓之光,號,緩緩隨著主陣向後退去。巨大的艦體身邊,三百餘架倖存的比納爾特吸血鬼,戰機,正盤旋迴繞,等待降落。
看著舷窗外一架架傷痕累累的戰機,謝爾頓的臉上已經是一片鐵青。
儘管在失去了沃爾夫利艦隊和德西克第五集團艦隊的聯絡之後,他已經有了不祥的預感並作出了最壞的打算,甚至以謹慎到近乎於膽怯地留下一支鷹級艦隊進行防禦。可是,他還是沒有想到,匪軍會來得這麼快。
就在他眼看就要全殲馬爾基艦隊徹底佔領牛頓空間跳躍點的緊要關頭,這支軍隊以撞擊戰術和鋪天蓋地的戰機叢集,改變了整個戰局!
謝爾頓承認,在之前的一瞬間,自己有些發懵。不過,多年的戰爭生涯和一名指揮官的本能,還是讓他迅速的清醒了過來。
更幸運的是,從後面進攻的匪軍艦隊需要幾分鐘時間啟動能量罩並給主炮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