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可欺之以方,可小人呢?”
寇準聽到這話,沉默了。
這跟他為人處事的理念不合。
也跟他之前教導寇季的剛正之道不合。
但卻跟朝堂上的現狀很吻合。
他很想義正言辭的告訴寇季,邪不勝正。
可終究沒有說出口。
寇準沉默了良久,看向寇季,沉聲道:“所以你打算用小人的法子,對付小人?”
寇季沒有猶豫,點了點頭。
寇準嘆息了一聲,道:“小人的法子用多了,被人傳揚出去,很容易背上罵名。我輩讀書人,求的就是生前身後名。”
寇季看向寇準狐疑的道:“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寇準瞪著寇季,低喝道:“兩樣都要求。”
寇季挑眉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嘭!”
寇準一拍寇公車,惱怒道:“你存心給老夫找茬是不是?”
寇季晃了晃頭,道:“我只是覺得,百姓比名聲重要。”
寇準冷哼了一聲。
寇季繼續道:“再說了,成王敗寇……我若打倒了所有小人,史書還不是隨我書寫。我要是贏了,也可以效法太宗皇帝,跟官家弄一個金匱之盟一類的東西,幫自己洗刷一下汙名。”
“滾出去!”
寇準聽到‘金匱之盟’,徹底惱了,指著門外大聲咆哮。
當年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的時候,沒有詔書,引得民間議論紛紛。
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
太宗皇帝趙光義,就跟當時的宰相趙普二人,聯手弄出了金匱之盟。
大致就是,太祖皇帝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其生母昭憲太后杜氏垂危之際,把他跟趙光義交到了床前,叮囑趙匡胤,讓他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為的就是防止有人效法趙匡胤,趁著新帝年幼,搶奪趙氏江山。
趙匡胤當場答應了,並且寫下了詔書,當著杜氏的面,封存到了一個金匱當中。
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只是當金匱之盟傳揚到了民間以後,並沒有達到趙光義和趙普預期中想要的結果。
百姓們不僅沒有認可金匱之盟,反而把它當成了笑談四處傳揚。
有人甚至暗地裡宣揚,趙光義太虛偽。
他要是真有這東西,為何不在登基的時候拿出來,反而在登基之後許久才拿出來。
明顯是欲蓋彌彰。
也正是因為如此,金匱之盟不僅沒能幫趙光義洗刷名聲,反而變成了趙光義的一個汙點,一個恥辱。
而趙光義是寇準侍奉的第一位皇帝,對寇準也有賞識之恩。
寇準多多少少要維護一下他的形象,所以在寇季提出這一樁恥辱的事情的時候,他才會惱羞成怒的把寇季趕出去。
寇季跑出了正堂沒多久,正當寇準生悶氣的時候,寇季從門外伸進來腦袋,疑問道:“祖父,剛才說道夏竦,我才想起來,今天在朝堂上的時候,似乎沒有見到夏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