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正在商討各地四級學府設立完成以後,教化成本增加的問題。
大宋的四級學府設立完成以後,大宋的教育成本可以說是直線在上升。
從最初蒙學耗資兩千萬貫。
到現在四級學府一共耗資八千萬貫。
蒙學上面的縣學、府學、國學的教化成本,遠遠高於蒙學。
光是先生俸祿一項,就超過了蒙學數十倍。
蒙學先生,要求不過。
可是縣學、府學先生要求都極高。
國學的先生就更不用說,幾乎都是足以媲美以前太學和國子監博士的人物。
大宋地大物博,人傑遍低。
以前朝廷根本做不到網羅天下英才。
如今大宋推行全面教化,一些英才都主動投上了門。
並且呼朋喚友的前來為教化功業增磚添瓦。
天聖館內的大儒們湊在一起研究學問,成果驚人。
給了那些隱世的賢才一個新思路。
此外,大宋朝廷系統的培育讀書人,讓那些隱世的賢才看到了恐懼。
大宋朝廷系統的培育讀書人,隱世賢才想則良才而育之,成為了一種奢望。
他們若是再隱世不出。
那要不了多久,那些為朝廷所用的賢才的學問,就會成為顯學。
他們的學問要麼被逼的向顯學低頭,匯入到大宋教育體系當中,要麼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其消亡。
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孕育出的文化太多了,孕育出的智慧結晶更是數不勝數。
但是被遺忘的,或者是被捨棄的,也一樣,數不勝數。
願意被世人所用,那就能保留下去,不願意為世人所用,再好的學問,也會消亡。
此乃大勢,也是法則。
不可逆。
所以那些隱士賢才,不得不出山前往各大國學充任先生,傳播自己的學問。
大宋朝廷對他們也表達了極大的善意,給予了最高的禮遇。
只不過一切都需要用錢去實現。
所以大宋的教化成本直線提升,已經快要達到大中祥符年間一年的歲收了。
如今為了支援教化推行,大宋朝廷已經開始寅吃卯糧了。
大宋國庫的存錢、趙禎內庫的存錢、大宋錢莊的一部分存錢,都在逐漸的向教化上面流淌。
大宋必須得想辦法開源節流。
不然三處的存錢一旦耗空,大宋的教化體系,就得崩盤。
大宋必須想辦法開一處財源,在節流一部分,確保大宋教化體系可以一直運轉下去,確保大宋其他衙門正常運轉。
大宋滿朝文武如今商量的就是此事。
只是他們商量來,商量去,也商量不出一個好辦法。
他們又不是寇季,賺錢像是撿錢一樣。
他們要是又寇季那種點石成金的手段,那也不至於藉著貪贓枉法去賺錢。
所以大宋朝堂上的文武商量了許久也商量不出一個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