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願意子承父業。
他們打了半輩子仗了,打仗已經深入骨髓了。
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孫後輩能接替他們,成為軍中的悍卒。
可他們的子孫後輩沒有子承父業的意思。
所以他們很不高興。
寇季瞭解的這個情況以後,稍微思量了一下,果斷的決定,推行全民兵役制度。
寇季比任何人都清楚,武力才是一個政權的根本。
一個政權若是失去了武力,那就離死不遠了。
慶國的宋人有資格享福,因為他們的一切富貴都是他們自己雙手拼殺出來的。
但是享福的同時,絕對不能荒廢武力。
不僅如此,還得不斷的加強武力。
寇季將自己的想法跟軍中的幾個將領說了一下,得到了他們一致響應。
辭別了軍中的將領以後,寇季帶著人,跟著寇天賜趕往了已經更名為慶都的韓都。
韓都的城池並不大,不及汴京城三分之一,已經發展了多年了,人口也沒有暴漲上去。
繁華程度更沒辦法跟汴京城相比。
唯一可取的就是在韓都內有一座天下最大的書院,佔地面積,書籍儲備良,超過了大宋任何一家國學。
山長寇準,更是有天下聖賢之名。
寇季站在韓都外,看著那低矮的城牆,看了許久,最終決定將韓都拆了重建。
韓都內除了文昌書院外,剩下的地方全部拆了重建,包括那個看著比汴京城原寇府大宅大不了多少的原高麗王宮。
不是寇季想要勞民傷財,實在是韓都沒有一件寇季看得上眼的。
別的不說,就拿下水來說。
汴京城的下水道里能跑馬,江寧府的下水通道足足有六尺長。
而韓都內的下水道,就只有桶口粗細。
最關鍵的是,還不是遍及整個韓都,而是直通原高麗王宮和高麗幾個大勳貴的府邸。
寇季在領著人入城的時候,一邊巡視韓都,一邊考慮著重建的計劃。
到了韓都的原高麗王宮,寇季讓寇天賜和向嫣看著安置跟隨過來的人,他帶著蘇洵、狄青、包拯前去文昌書院裡拜見寇準。
文昌書院很大,裡面有樹林、有假山流水、還有池塘、廊道、亭臺閣樓更是多不勝數。
在文昌書院內,有兩個巨大的建築。
一個是集體講學用的思賢堂,一個是用於藏書的白石樓。
思賢堂很大,是個圓環形。
外環是一圈廊道,廊道的牆壁上雕刻著各種先賢文典籍。
讀書人可以在廊道里讀書,也可以坐在廊道邊上的長座上欣賞先賢典籍。
內環也是一圈酷似廊道的樣子,只不過沒有廊道那麼多的柱子。
腳下有三階,每一階長八尺。
上面放著桌椅,桌椅邊上還立著一個書架。
每一套桌椅書架,配備一位學子。
先生就在正中露天的圓臺上講學。
圓臺四周是一圈圓形的水環,似乎通著地下水脈,有活水流淌。
雨天下的雨,也會匯入水環中。
白石樓是一個佔地面積比思賢堂還大了十倍的藏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