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文武相濟,齊頭並進。
如此,文人盯著武人,武人盯著文人。
只要朕把控好其中的平衡,不讓其中任何一方坐大。
那朕就不用擔心文人和武人會為禍。
也唯有如此,我大宋才能聚集起力量,做我們想做的任何事。”
趙禎話說的很長,裡面的意思寇季也聽明白了。
趙禎是告訴寇季,他能給武人的自由都給了。
如今文武剛好能制衡在一起,他也能安心的穩居在中庭。
但有一些話,趙禎沒說,寇季卻猜到了。
那就是趙禎很想給武人再放一些權力,讓武人好好的維持地方的治安,免得百姓受難。
但他又害怕武人坐大,壓制了文人,讓大宋再次變成一個畸形兒。
如今,他正在自己的帝位和百姓們中間較量。
一邊是祖宗基業,一邊是百姓的安危。
趙禎確實有點難選。
寇季沉吟再三,對趙禎道:“其實官家不必老是將想法放在放不放權上。這種囧境最大的問題就來自於訊息的傳遞上。
只要官家想辦法加快訊息之間的傳遞,就能大大的避免這種囧境出現。
如今從汴京城傳令到古北口,需要七日。
古北口一旦發生戰事,訊息一來一往就是十四日。
若是官家能想辦法加快訊息之間的傳遞,將時間縮短一半,那百姓的危險就會少一半。
若是官家能想辦法讓訊息朝發夕至,那無論任何地方發生叛亂,朝廷都會快速的派遣兵馬將其剿滅。
到時候,只要不是我們自己禍國殃民,鬧得百姓群起而攻之。
那大宋的江山社稷就穩如泰山。”
趙禎一愣,稍微思量了一下寇季的話以後,感嘆道:“原來還可以這樣……”
寇季笑著道:“官家應該學會跳出問題外,再看問題,必然有不一樣的收穫。”
趙禎深以為然的點頭,“朕回頭就讓下面的人想辦法加快訊息的傳遞。能縮短一點,百姓們的危險就少一點。朕心裡也就好受一點。”
寇季讚歎道:“官家不愧為仁義之君。”
趙禎哭笑不得的道:“得了吧。民間的百姓如今稱呼朕為武皇帝,跟仁義掛不上半點勾。”
寇季失聲一笑。
一個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仁帝,變成了武皇帝,確實讓人忍俊不禁。
趙禎繼續道:“朕打算將王曾、杜伊、王凱三人各打五十大板,四哥以為如何?”
寇季盯著寇季,做出了一個聆聽狀。
趙禎笑著道:“王曾干涉樞密院兵事,罰俸半年。王凱和杜伊謊報軍功,賞賜減半,將士們軍功不折,但因殺戮過甚,命其監工半載,盯著那些俘虜們耕田。
兩個關口每半載派遣兩千將士充為監工,往復更替,直至五萬禁軍盡數輪換過以後,監工期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