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在事後,當著滿朝文武,說出了此話。
滿朝文武深以為然。
弱國只能四處行乞。
強國才能站在世界的頂端,施捨諸國,決斷諸國生死。
……
種世衡在汴京城內待了半個月,再次帶上部曲,以及一萬馳援西州回鶻的火器軍,踏上了征程。
走的那一日,寇季親自去相送,一路送出了開封府地界。
望著種世衡毅然決然的趕往河西的背影,寇季心中感慨萬千。
他覺得,歷朝歷代都該善待武人。
他們在功成名就以後,或許會跋扈一些,不講理一些。
但他們是真真正正的在為國朝拼命。
種世衡去了河西,西域的局勢再亂,種世衡也能想方設法確保河西無憂。
河西無憂。
寇季便能放心的拆分剛剛回到了西寧州的永興軍。
年底的時候,新建的坐鎮大理的禁軍籌備完畢,入駐了大理。
坐鎮在大理的五萬捧日軍,在捧日軍大將軍率領下,回到了汴京城。
捧日軍回到了汴京城以後,也逐漸的進入到了拆分當中。
小半年時間內。
大宋各處的禁軍,一直處在頻繁的調動當中。
汴京城外的軍營,每日都有將士打包了行囊,趕往別處,每日也有其他地方趕來的禁軍,進入其中。
與此同時。
范仲淹和龐籍二人,在陝西府推行路改府的政令,也逐漸看到了一些成效。
幾百萬貫錢撒出去,陝西府各州縣,皆建立了一些營造作坊。
其中有釀酒的、有鍛鐵的、有紡織的、還有製作一些乾果等物的。
在作坊立起來以後,便在陝西府各地開始招工,只招收貧寒的吃不起飯的人。
陝西府裡貧寒的吃不起飯的人,此前在朝廷分派從廟宇裡清查出的田產的時候,解決了一部分。
在范仲淹建立起各大作坊以後,又解決了一部分。
等汴京城紡織作坊在陝西府落成以後,又解決了一大部分。
還剩下一小部分,是一些只願意種田,除了種田以外,什麼也不願意乾的人。
對於這部分人,范仲淹和龐籍並沒有強迫他們去各大作坊做工。
而是上報給了朝廷。
趙禎和寇季在商量過後,果斷吩咐范仲淹和龐籍,將此類的人集中在一起,送到了大理去。
喜歡種地,那就去大理種地。
朝廷在大理有足夠的地讓他們種。
在這一連串的操作下,陝西府的貧苦百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
到最後,陝西府境內僅有一小部分不願意離開陝西府的貧寒人家,依舊貧寒。
其他的人,幾乎已經脫離了赤貧。
雖然談不上發家,但是至少不會因為吃不到飯而餓死。
范仲淹和龐籍,可以說是政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