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大部族在建昌府的話語權,遠比建昌府府主要大。
建昌府府主手裡不過握著六個已經徹底依附了大理朝廷的小部族而已。
沒辦法跟三大部族相比。
建昌府府主掌控的六個小部族中,有四個已經被種世衡攻克,所以他能調動的力量,只剩下了兩個小部族,以及一些建昌府府城內的兵馬。
如此力量,自然沒辦法跟種世衡率領的天武軍抗衡。
不僅如此,建昌府府城內的兵馬,還沒有多少戰鬥力。
因為他們很少參與大戰,沒經歷過多少廝殺場,平日裡只需要守著建昌府府城即可。
一般大理髮生了大戰,也用不到他們。
大理朝廷會下令給三十七部的首領,命令他們領著族兵,湊成一股數量龐大的三十七部聯軍禦敵。
所以,建昌府府城的兵馬,有點像是大宋境內的守城兵,擋一擋土匪還行,面對強大的敵軍,根本難以抵擋。
種世衡率領著兵馬到建昌府府城,到攻克建昌府府城,一共花費了三個時辰。
三個時辰後,種世衡已經進入到了建昌府府城內,坐在了府主府邸上的大堂內,開始新一輪的排兵佈陣。
建昌府府城被攻破容易,但是能不能守住,就不好說。
畢竟建昌府府城以北還有三個大部族,以南臨近著會川府,以西是大理最大的郡善巨郡。
三面受敵,不得不防。
經過了一輪協商,最終種世衡派遣朱能率領兩萬兵馬,揮軍北上,去攻克建昌府府城以北的三大部族。
天武軍大將軍率領一萬兵馬,南下去蕩平建昌府內的屈部、巴翠部等地。
種世衡自己率領剩餘的兵馬,坐鎮建昌府府城之餘,順便掃清建昌府府城以西的洢籠、沙城兩地。
三支兵馬中,朱能率領的兩萬兵馬的壓力無疑是最大的。
他要應對的是建昌府內的三大部族。
三大部族十分強悍,且部眾十分團結。
朱能要對付的不僅僅是三大部族的族兵,還有三大部族的老弱婦孺。
老弱婦孺齊上陣,在大理三十七部中,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三十七部能在大理的統治下,維持著各自的部落制,就是因為他們夠團結,夠拼命。
大理此前的帝王們,也想過滅了三十七部,將大理境內所有的土地徹底納入大理朝廷的管束下。
為此,他們派遣的一支大軍去蕩平各部族。
然後就碰了一個硬釘子。
五萬平定各部族的大軍,出了大理都城,攻打一個只有六千人的小部族的時候,愣是被人家老少齊上陣的拼命打法給打怕了。
小部族的六千人,在戰後無一生還。
但大理朝廷派遣出去的五萬平定各部族的大軍,也損失慘重。
其他各部族在小部族被滅了以後,聚集在一起,向大理皇帝施壓。
大理皇帝被迫放棄了剿滅各部族的想法。
並且再也無人提及此事。
由此可見,三大部族的人一起跟朱能拼命的話,朱能未必能討得了好。
為了避免朱能遭遇到不要命的強敵,種世衡在攻打建昌府以前,就特地去了一封信給朝廷,請求朝廷調遣嘉定府、川府,兩府內的所有地方兵馬,匯聚到川府路的黎州漢源。
黎州漢源緊挨大理的虛恨部,可以隨時馳援朱能,配合朱能兩面夾擊建昌府內的三大部族。
朱能領兵離開建昌府府城的時候,川府和嘉定府兩府的地方兵馬就已經趕到了黎州漢源。
此後便是長達近十日的鏖戰。
種世衡和朱能二人,必須在大理反應過來之前,徹底拿下整個建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