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嫣有些意外的道:“相公似乎很想看到包拯和趙絮喜結良緣?”
寇季笑道:“我就是覺得包拯過的太清貧,娶了趙絮的話,應該會過的滋潤一些。”
向嫣聽到此話,哭笑不得。
寇季知道了趙絮對包拯沒有愛慕之情,也就不再關注此事。
他相信,以包拯的智慧,一定會完美的處理好他和趙絮之間的朋友之情。
此後幾日。
寇季就待在後院裡陪著向嫣。
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一眾士子在前院吟詩作賦好不快活。
一群未來的文壇大佬坐在一起,自然是佳作連連。
一首首的佳作傳出了寇府,傳揚到了汴京城,讓范仲淹等人名聲大噪。
在范仲淹等人名聲大噪的時候,一則小小的流言也傳開了。
流言稱呼。
樞密使寇季,把持了此次文試科考,他已經內定了進士的名額,並且將能中進士計程車子,全部邀請到了府上。
流言一出,汴京城內自然是一片譁然。
那些盤踞在汴京城各個會館計程車子、國子監和太學兩大學府計程車子,紛紛站出來質疑寇季主持文科科考的公平性。
一些人還跑到了呂府、王府、張府,請三位宰相出面作主。
只是呂、王、張三人,皆閉門不出。
士子們在三位宰相府上沒有得到幫助,就只能去找六部尚書,以及文壇的一些大儒。
然而,六部尚書,幾乎都是閉門不見。
只有一些大儒,站出來為士子們張目。
此事越鬧越大。
最終鬧到了朝堂上。
年終最後一場大朝會。
文武百官們齊聚在垂拱殿。
文武百官們向趙禎施禮過後,分成兩班站好。
剛剛站定,一人出現在了殿中,奏道:“臣殿中侍御史裡行高若訥,有本要奏……”
高若訥是一個三旬上下的人。
他出現在殿中以後,立馬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注意。
高若訥此前在商河縣擔任知縣,後經過了御史臺的御史知雜舉薦,出任了殿中侍御史裡行。
他是剛被舉薦上來的,所以垂拱殿內認識他的人不多。
趙禎聽到了高若訥的話,淡淡的宣了一聲,“講……”
高若訥躬身一禮道:“近些日,汴京城有傳言稱,樞密使把持文試,並且暗中內定了進士人選,將一應進士人選邀請到了府上做客,直言樞密使處事不公,此事已經在汴京城內傳的沸沸揚揚了。
還望官家明查……”
趙禎高坐在殿中,聽完了高若訥的話以後,臉上看不出任何喜怒,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朕知道了……”
高若訥遲疑了一下,沒有多言,退回了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