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要遇到了戰事,一提溜,能快速的提溜出一大串的兵馬。
更重要的是,能戰的兵馬都放在邊陲,真的有敵來犯,就不用再費力的調遣兵馬。
若是邊陲的兵馬不夠,地方兵馬可以快速的集結在一起,趕去馳援。
中間省去許多行軍的路程。
此舉可以說是大大的節省了行軍的時間。
唯一的害處就是,地方兵馬長期守在地方,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打惡仗的本領。
但是考慮到趙禎提出的十年退役的政令,以及邊軍退役以後充入到地方兵馬中的政令,曹瑋也就沒再去計較此事。
邊軍將士在軍中待了十年,恐怕早已熟悉了軍伍中的生活。
縱然是退了,也不可能在地方安安心心的務農,很大的可能是進入到地方的兵馬之中。
有他們充入地方兵馬之中,也能稍微補充一下地方兵馬的不足之處。
隨後,王曾、朱能、種世衡、李昭亮、王德用等人,相繼對他們心中存疑的地方,進行了詢問。
等到所有人弄清楚了這套兵制以後,已經到了天黑。
趙禎並沒有放任他們離去,而是將他們留在了宮裡,繼續商討此事。
趙禎特地在議事的偏殿內給他們準備了住處。
為了避免風言風語,趙禎給他們準備的住處,距離後宮很遙遠。
趙禎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避免呂夷簡等人,提前將尚沒有商量妥當的兵制洩露出去。
雖說呂夷簡等人已經熟悉了朝廷定下的保密的律法,也知道此類的事情不能往外說,但趙禎仍然得提防一二。
此後近半個月。
幾個人都湊在宮裡商討著兵制。
他們白天出現在垂拱殿上陪著群臣們議事,晚上在偏殿內議論著兵制。
寇季給出的兵制,呂夷簡等人當天就搞懂了。
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或者是需要根據大宋的詳情改正的地方,都需要商討。
此外,新的兵制,等於是將天下間所有的兵馬打亂,重新安置。
如何妥善的安置兵馬,而不至於引起大的反彈,也需要好好的討論一下。
總之,如此大事,絕對不可能一天就商量妥當。
經過了半個月的商量,最終商量出了一套十分適合大宋的兵制。
如何循序漸進的推行這一套兵制,幾個人也商量出了妥善的法子。
兵制和推行兵制的法子,被寫成了兩份文書,擺在趙禎面前。
趙禎在呂夷簡等人的注視下,寫下了名字,蓋上了私印。
呂夷簡等人上前,紛紛效仿。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保密。
在文書上籤上姓名,加蓋私印,就像是在納投名狀。
一旦文書上的內容在沒有推行完,就被人洩漏了出去,引起了巨大的變故,那麼上面所有人都需要承擔責任。
此舉並不仁義。
但國朝大事面前,沒辦法講仁義。
此舉是寇季最先提出來的,最終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奏請了趙禎以後,才定下了此約。
趙禎眼看著呂夷簡等人寫完了名字,用完了印以後,小心翼翼的拿起了文書,親自動手收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