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盯著曹、呂二人,嚴肅的道:“朕是讓你們各抒己見,不是讓你們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話說完了以後,你們再吵。”
“臣遵旨……”
曹、呂二人在趙禎的訓斥下,齊齊閉上了嘴,不再多言。
趙禎看向了王曾,“王愛卿,說說你對兵制的看法。”
王曾臉色略微一正,鄭重的道:“監軍制度方面,臣的想法跟呂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為,我大宋兵馬數量過於龐大。
拋去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馬多達一百二十萬左右。
算上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的兵馬早已超過了一百八十萬之數。
朝廷每年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就已經達到了歲收的四成左右。
雖說如今我大宋歲收略有增加,但是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依舊是個大頭。
朝廷養如此多的兵馬,並沒有做到物盡其用。
一百八十萬兵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過一百三四十萬左右。
餘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費錢財。
朝廷不能再養著他們了,必須讓他們迴歸民籍。
他們迴歸了民籍,不僅能幫我大宋增添一份歲收,也能減少軍餉的開支。
一增一減之間,就能催生出百萬貫的錢財。”
衙兵、守城、守關兵馬,絕對是大宋兵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別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馬。
拿的是朝廷的軍餉,卻不歸樞密院和三衙管轄,而是有地方衙門在管。
比如縣一級衙門,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馬的官員就是縣尉。
朝廷對於衙兵的配合是五百人一縣。
大宋朝有多少個縣?
數以百計。
依照這個配額,算下來,衙兵數目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地方衙門要剿匪,緝盜的時候,一般調動的都是衙兵。
除非是匪徒實力過大,才會請調附近的駐軍。
有些地方,甚至將守城的兵馬跟衙兵,混為一談的用。
但卻領著朝廷雙份的軍餉。
守關兵馬就更尷尬。
拿著朝廷的俸祿,歸三衙和樞密院掌管,卻不隸屬於其他有番號的軍隊。
偶爾調動,那也是關城跟關城之間互相調遣。
守關將士的數量不多,往往以一營為單位。
重要的關城,自然有重兵坐鎮。
守關將士幾乎都是打雜的。
不重要的關城,就只有守關將士在。
坐鎮在他們附近的兵馬,沒有一個承認他們是自己人,也不將其納入自己的番號。
所以守關的將士在大宋十分尷尬。
他們有時候歸當地衙門管,有時候歸關城附近的駐軍管,也有時候歸各地安撫司衙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