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折家沒有坐鎮府州,宛若藩鎮,朝廷也不需要有如此多的顧慮,更不用擔心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軍以外,無強軍可用。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那是朝廷最重要的邊陲,也是四戰之地。
若是沒有折家,朝廷一定會派遣大將、派遣強軍坐鎮折家所在的西北地。
所以朝廷如今在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無強軍可用,有朝廷的責任,也有折家的責任。
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雖然有折家軍鎮守,但朝廷不應該一直依賴著折家,放鬆對摺家所在的西北地的兵馬管束,導致今日折家所在的西北地,除了折家軍以外,無強軍可用。
折家包攬了折家所在的西北地的一切軍務、兵事,全然沒有想過折家群龍無首以後,折家所在的西北地會陷入到一個十分窘迫的地步。
所以折家和朝廷都有錯。
但折家和朝廷也不是為了故意犯錯。
折家身為朝廷唯一一個擁有兵權的將門,朝廷自然要藉著西北兵事,不斷的消磨折家的力量,不然折家坐大,朝廷可就危險了。
而折家之所以包攬了西北地的一切軍務、兵事,全族紮根在府州,不願意入京一步,也是為了自保。
太祖皇帝趙匡胤在位的時候,折家家主折御勳被封為永安軍留後。
留後就是大宋承認的藩鎮。
但凡歸降了大宋,並且得到了大宋承認的藩鎮,都會加一個留後的職位。
折御勳也就守著留後的職位,一心一意的幫大宋戍邊,甚至還動過幾次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只是他這種心思生出來沒多久,就被新繼任的太宗皇帝趙光義給扼殺了。
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當年,立馬改任永安軍留後折御勳,為永安軍節度使。
太宗皇帝趙光義是什麼心思,折御勳知道的清清楚楚。
太宗皇帝趙光義就是藉著這種改任的方式,取消了折家藩鎮的名頭。
對此,折御勳倒也沒有在意。
只是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不久以後,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心生警兆,放棄了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南唐後主李煜、蜀國後主孟昶等歸降了大宋的亡國之君,先後暴斃。
折御勳覺得,他若是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話,下場估計跟這些人差不多。
所以他果斷熄滅了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選擇一直留在府州。
折家留在府州是為了自保。
大宋朝廷一直藉著邊關戰事消磨折家的力量,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在這件事上,單純的論誰對誰錯,很難掰扯的清楚。
楊家老太君主動請纓,寇準、王曾二人僅僅推辭了一下,在楊家老太君執意請纓下,他們也沒有再開口拒絕此事。
此事算是定下了。
有楊家老太君出面,折家軍必然能夠聽從朝廷的命令,配合朝廷的兵馬抵禦遼人。
寇準嘆了一口氣,道:“那就讓寇季去一趟銀州和麟州吧。”
王曾趕忙道:“我這就讓人去擬旨。”
資事堂門口。
寇季愣愣的站在那兒,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說是請他過來商量事情的,可他人還沒到,就已經商量完了。
那還請他做什麼?
寇季最終還是硬著頭皮進了資事堂。
寇季進了資事堂,向坐在上首一言不發的趙禎施禮過後,在最末尾的空位上坐下,也沒有出聲。
寇準和王曾都贊同他往銀州、麟州等地一行,這事算是定下了,他反對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