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率領著虎字軍出了保州,一路奔涿州而去。
抵達了涿州邊陲,在涿州邊陲,撞上了一支在民田裡肆虐的遼兵。
斥候將此事告訴給狄青的時候,狄青臉色陰沉的可怕。
作為一個在邊陲出生的人,狄青深知遼兵到了春秋兩季,是如何欺壓百姓的。
春來的時候,他們會在北地馬踏莊稼,以此為樂。
秋來的時候,他們會結伴成群,南下燒殺搶掠。
邊陲的百姓們對遼兵恨到了骨子裡,卻無可奈何。
遼兵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在邊陲之地欺壓百姓,那是因為遼國保護百姓的律法,並不包含邊陲的百姓。
邊陲的百姓之所以遭難,那也是太宗皇帝趙光義的錯。
太宗皇帝趙光義三徵遼國,北地百姓們紛紛倒戈,幫著大宋的天兵對付遼人,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人的出人,可以說是傾盡一切,在幫太宗皇帝趙光義打仗。
然而,北地的百姓們傾盡所有,也沒能換回燕雲歸宋。
大宋兵馬吃了敗仗,離開了燕雲,北地的百姓卻沒辦法跟著一起離開。
他們留在北地,就成了遼人們欺負和欺壓的物件,也成了遼人們報復的物件。
一些人不堪屈辱,投了遼人,遷移到了其他地方。
一些人忍辱負重,仍舊留在北地邊陲。
他們為何忍辱負重留在北地,眾所皆知。
“將軍,下令吧,讓兄弟們去宰了那些狗東西。”
虎字軍的偏將聽到了斥候回報,眼睛略微有些發紅的主動請纓。
狄青端坐在馬背上,沉聲問道:“對方有多少人?”
斥候回稟道:“百人……”
狄青皺著眉頭,緊握起了拳頭,對虎字軍偏將道:“我比你更恨他們,但是我們有重任在身。我漢家兒郎在北地遭受屈辱,那是因為燕雲未復。
我們此去,便是為了復燕雲。
燕雲不復,我們救得了他們一時,卻救不了他們一世。”
虎字軍的偏將胸膛裡憋著一股怒火,沒有再開口。
狄青陰沉著臉,低聲下令,“繞過去,走另一條路。”
虎字軍上下,聽從了狄青的命令,繞開了遼兵肆虐的地方,直奔銅臺關而去。
一路馬不停蹄的奔出去了百里,期間撞上了數支巡邏的遼兵。
數量超過百人,他們選擇主動繞道。
數量低於百人,他們就會一擁而上,將遼兵斬於馬下。
一行人一路掩飾著自己的行蹤,悄悄的摸進了涿州,臨近了銅臺關。
在距離銅臺關三十里的路程的時候,狄青一行果斷勒馬止步。
銅臺關是遼國的軍事要塞,要塞內外,屯駐的兵馬數量不少。
依照遼人的習慣,他們會派遣重兵在要塞外巡邏,斥候的觸角可以延伸到三十里地左右。
狄青一行主在偷襲,而不是硬碰硬的正面作戰,所以必須在三十里的地方止步,避免被遼兵的斥候發現。
狄青一行找了個山窩鑽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