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為此吵得不可開交。
寇準百般勸阻無果以後,就懶得搭理他們。
他密令身在曲阜的呂夷簡,查清孔家侵佔的良田數目,以及良田的來歷。
呂夷簡拿到了寇準密令以後,對曲阜的孔家也沒客氣。
他派遣了重兵,以剿匪為由,圍困了孔家的幾大莊子。
將孔家嫡系全部堵在了莊子內。
然後派人開始清查孔家的田產。
孔家知道事情不妙,就派人前往汴京城上奏此事。
曲阜周遭的官員也紛紛上書彈劾呂夷簡。
一時間,呂夷簡成了眾矢之的。
滿朝文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官員彈劾他冒犯聖人、大逆不道。
還有人彈劾他,受聖人恩惠,卻不庇佑聖人後裔,乃是忘恩負義之徒。
寇準、王曾、向敏中三人對此,不聞不問,任由百官們去鬧。
百官們在彈劾呂夷簡的過程中,也探明瞭寇準三人的態度,有一部分人當即搖旗硒鼓。
但仍舊有一部分人緊盯著呂夷簡不放。
即便是呂夷簡查出了曲阜孔家吞沒良田的罪證堆積如山,他們也假裝看不見。
他們不僅彈劾呂夷簡,還順勢彈劾寇準、向敏中、王曾三人,包庇呂夷簡,縱容呂夷簡。
為此,他們還不惜鼓動太學、國子監內的學子們,上街奔走,往各個衙門裡遞訴狀,為孔家說話。
太學學子、國子監學子,在別人鼓動下,熱血上頭,不知道輕重。
當街攔下了寇準、王曾、向敏中三人的轎子,為孔家叫屈。
此舉惹怒了寇準。
寇準當即讓人記下了這些學子的姓名、籍貫。
這些腦袋發熱的學子們腦袋也硬,在寇準讓人記下他們姓名、籍貫的時候,愣是沒有一個人隱瞞的。
然後……
然後他們就涼了。
寇準先是派人到太學、國子監去,開革了他們的學籍。
然後又派人把他們的卷宗送到了吏部,下令永不錄用這批人。
一時間。
汴京城裡哀聲遍野。
有人不甘心,藉此放出謠言,誹謗寇準。
然而,謠言傳出來沒多久,這些人就被斬首棄市。
有人想去敲登聞鼓,告御狀。
還沒走到登聞鼓前,就被守在登聞鼓前的禁軍杖斃在階下。
即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