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府上的名義?”
“你不用府上的名義去收錢,人家會搭理你?”
“老僕明白。”
“再用我祖父的帖子,通知川府一代各地兵馬,讓他們給我們看住了慕家等幾大商家。
若是有人趁機逃跑,就給我盡數捉拿。”
“喏……”
“……”
吩咐了寇忠去做事。
寇季晃晃悠悠回到了房裡,繼續去看信。
楊文廣從保州送過來的信可不止一封。
有好幾封。
其中三封是寫了精簡保塞軍的事宜。
保塞軍五萬的兵額,在對遼國一戰中折損了不少,目前為止還沒有補充。
楊文廣又在這個基礎上做了精簡,最終剩下的保塞軍將士,只有六千人。
依照楊文廣的想法,精簡完了保塞軍以後,保塞軍的兵額應該在八千人左右。
畢竟在精簡之前,他清點過營裡的青壯。
可在精簡的過程中,有兩千青壯退出了保塞軍。
問其緣由。
保塞軍將士們回答的很簡單。
他們要一直留在保州,幫寇季育馬。
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大宋調遣兵馬制度的緣故。
總之,保塞軍的將士們商量過,不論他們被調去哪兒,都必須留下足夠的人手幫寇季育馬。
寇季對此哭笑不得。
他們只想著幫寇季做事,卻沒想過,一旦他們脫離了軍籍,朝廷就不再發給他們糧草和響錢,他們手裡那些破爛的刀片子,也要上繳給朝廷。
從此以後,他們便於平民無異。
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們暫時不用向朝廷繳稅。
他們地裡種出的糧食倒是夠他們生活,加上平日裡家養的家禽,但是不擔心會餓死。
但是手裡沒有了兵刃,如何護馬?
真要跟人起了衝突,難道拿肉去搏命?
思來想去,楊文廣提議,給他們弄一個鄉兵的身份。
讓他們可以合理的配上刀劍。
奈何鄉兵的身份,不是楊文廣可以說了算的,所以楊文廣就讓寇季想想辦法。
此外,楊文廣還來信給寇季,讓寇季想辦法,幫他保住他手底下的六千兵馬。
他好不容易挑選出來的精兵,還沒有操練,就被調離了保州,難保他們去了別的地方以後,不會變成以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