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季晃了晃腦袋,“我覺得現在就是關鍵時候。”
李昭亮愣了一下,嘆了一口氣,嘴裡嘀咕了一句,“你得多怕死……”
寇季懶得搭理他。
他演示了一遍磷火彈的用法以後,立馬讓寇府的侍衛、僕人,把這方法教給了全軍將士。
然後他一個人偷偷摸摸的開啟了一個小箱子,從裡面取出了一個帶有圓管、帶有手柄的東西,悄悄的給裡面填充了火藥、鐵珠,緊緊的握在手裡。
然後又從小箱子裡取出了兩個腦袋大、身子細的東西,塞進了腰間。
有這兩樣東西保命,寇季心裡才稍微安心了不少。
這兩樣東西,大宋的人是不會認識的。
後世的人卻能清楚的辨別出它們是什麼東西。
槍!
手榴彈!
有人或許會質疑。
質疑寇季會弄這些東西,為何不把它們大量製造,裝備全軍。
這個想法寇季也有過,但是被他給否決了。
這兩樣東西,一旦經過他的手推廣出去,不僅不能成為大宋的助力,反而有可能會加速大宋的滅亡。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寇季在汴京城裡待了許久,發現大宋在軍備方面,似乎並沒有保密一說。
比如大宋最精良的步人甲、床弩等物,其製作方法,完全不需要去派人窺探,只需要在汴京城裡的各發書坊裡,就能找到詳細的製作方法。
大宋的文人們,對著書立說,有著遠超常人的執拗。
他們在著書立說的時候,連一個字都不願意錯。
有人在寫遊記的時候,會一步一步丈量自己要寫的地方,明確的在書中標註出,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需要多少步。
有人在寫兵書的時候,會拿汴京城的佈防,又或者其他城池的佈防為例,寫在書上。
為了避免出現遺漏,他們會仗著自身的權威,親自去軍中,觀摩佈防,研究佈防,甚至還會調出佈防圖,以作研究。
然後在他們研究完了以後,會把佈防情況,完完整整的寫進書裡。
甚至,寇季曾經在汴京城裡見過兩本有關於汴京城佈防的書,其中一個人寫錯了一個崗哨的換崗情況,另一個人立馬站出來批判了他,並且及時糾正了他的錯誤。
有人寫工藝書的時候,會從頭到尾的跟著匠人們,把工藝研究一個通透,然後一點不差的寫在書上。其中就包括了大宋軍備的製作過程。
所以,大宋的軍備,在遼人、在西夏人眼裡,沒有一點秘密。
若不是步人甲的造價太高,估計西夏人、遼人,早就造出了步人甲,裝備了全軍。
所以,寇季不敢把槍、手榴彈等物推廣出去。
一旦他推廣出去,必然有人會從匠人們手裡,想方設法的套出其製作方法,然後毫不顧忌的寫進自己的書裡,最後再以極低的價格賣出去。
只需要短短數月,槍械、手榴彈等物的製作方法,就會傳遍天下。
到那個時候,不僅大宋朝廷會造,大宋山野間的流寇,也會造。
西夏人會造、遼人會造、青塘人會造……
當全天下的人都會造槍械、手榴彈的時候,那大宋裝備這些東西,還有什麼意義?
又有什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