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龐大的資料精準猜出你喜歡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聽起來挺扯犢子的。
可這項技術在商業領域真的非常實用,能極高的提升使用者喜愛程度,粘性,商業交易的產品,還會提高成交率和成交額。
至於有人說什麼猜你喜歡雖然精準,但卻壓制了不理性消費。
實際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
到了後期,大資料甚至可以從極少的資訊,甚至沒有資訊的情況下,基於你的資料累積,判斷出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或許這個東西開始的時候不那麼準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的積累,它甚至比你自己的想法更為準確。
有些東西明明沒什麼用,但大資料就是會推薦給你,而你看到了猜你喜歡的推薦後,就會產生購買的衝動。
這種直至接近潛意識選擇的推薦,才是大資料推薦最牛逼的地方。
“終於感覺到了麼?所以我就說吧,即使是最資深的資料統計,資料分析,也會在潛意識中忽略掉資料的重要性。”
溫暖聞言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又沒什麼反駁的理由。
季風說的沒錯,即使是資深資料人,在眼下這個時代也會下意識忽略資料的意義。
不是覺得資料不重要,而是作為一個資料人本身,會有種自己可以掌控資料,操控資料的膨脹感。
沒有一定的視野前瞻性,真的意識不到,玩資料這件事本身,就有極大的潛力。
哪怕大廠都是一樣。
其實大資料畫像技術早就有了,可深入研發的公司,卻幾乎為零。
“傲慢是最大的原罪,我陷入了思維慣性,以為人是可以操控資料的。”
提到資料造假這件事情,季風撇撇嘴:
“這一點其實沒錯,人確實可以操控資料,這會兒網上可是有不少人幹這事,嘎嘎樂。”
看著季風一臉鄙夷的樣子,溫暖這邊嘴角抽搐了下:
“我懷疑你在影射某些流量明星。”
“可別,我相信他們都是真材實料的……”
因為對於資料的認知非常深刻,兩人都很清楚資料造假這種事情,在流量圈子實在不算什麼稀奇的事。
正因為結合某些流量明星的誇張操作,溫暖才有瞭如今的一些感悟。
刷資料有效果嗎?
當然是有效的,普通人都是盲目的,也喜歡虛榮和跟風。
第一名或者前十名這些個位置,總是會引來流量。
但流量的終結是什麼?
一切還是要回到變現這上面來。
最終的變現,才是使用者真金白銀付錢的階段,也是流量作用最真實的階段。
某些流量明星,動輒幾千萬粉絲,上億粉絲。
轉發評論多到官方都害怕。
但實際流量變現呢?
他們完全支撐不起一部電影,電視劇,甚至支撐不起一部小短片,一次不算大的演唱會。
說他們圈地自萌,都算客氣的。
這也是明星虛假資料被詬病最多的地方,你都幾千萬粉絲了,哪怕10分之1支援你,你的票房也不至於這麼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