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拉卡米耶王者歸來,驅逐清理篡位者的行動,進行的非常順利,幾乎稱不上有任何阻礙和困難。
因為這一切都是如同劇本一樣,是雙方已經早早溝通好,做出了相關安排的劇情演繹。
實際上,早在10月24日,10月25日的週六和週日,貝爾納·阿爾諾就舉起了白旗,主動聯絡到了亨利·拉卡米耶,表示想要認輸投降。
他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能保住自己的迪奧公司。
至於他所開出的條件是,只要把他迪奧公司的控制權還給他,並且保證不再染指他的公司,不再繼續購買迪奧服裝的股分,他願意接受亨利·拉卡米耶的一切條件,並且當眾承認亨利·拉卡米耶的勝利。
否則的話,他就把自己的一切都打包賣給維旺迪集團,讓法國臭名昭著的資本大鱷來代替自己跟他們搏殺。
所以儘管從表面上來看,貝爾納·阿爾諾走到這一步,似乎已經一敗塗地,完全喪失了主動權。
彷彿他作為一個輸家,最後只能選擇以屈辱為代價,懇求對方發善心留給自己一條活路。
可實際上卻不盡然。
不得不說,此時此刻,他並非自不量力。
尤其是面對他的要求,哪怕亨利·拉卡米耶恨他入骨,巴不得生食其肉,卻也必須認真考慮,不好輕易回絕。
不為別的,就因為貝爾納·阿爾諾提及的這個維旺迪集團可是法國著名的“行業百草枯”。
這家集團公司最擅長的就是仗著雄厚資本強行收購,而且他們的收購幾乎不受行業領域範圍的影響,只要是火的行業和公司,這家集團公司都有興趣。
從水務行業到後來的電視臺、平面媒體、建築、製藥,金融公司等等,幾乎不挑食地統統收購進來。
而且維旺迪收購行為的名聲一向都不怎麼好,他們玩的套路基本可以用“收購、重組、榨取價值、出售”這樣的流程來概括。
這麼多年來,幾乎被維旺迪收購的公司下場都挺慘。
那些公司所遭遇的都不是創始人能不能留在董事會的事兒了,是整個公司都有可能被榨乾,然後被拆分,出售,或者關閉的命運。
可以說,維旺迪集團是比貝爾納·阿爾諾更讓人噁心的一泡屎,巨臭無比。
如果LVMH落在貝爾納·阿爾諾的手裡至少還能夠存在。
但要讓維旺迪集團插一手進來,未來LVMH變成什麼樣,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正因為這樣,貝爾納·阿爾諾最後這“玉石俱焚”這一手還真的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竟然逼得亨利·拉卡米耶不能不去和掌握著迪奧服裝大部分股份的兩個合夥人協商,最終決定對他高抬貴手。
可以說,他彷彿是走投無路的罪犯動用了炸藥來脅迫礦主,居然硬生生讓他在不可能中找到了一線生機。
這才有了這次宣佈權利交替的董事會議召開。
當然反過來再看,既然貝爾納·阿爾諾保住了自己的公司,不用破產了,得了實惠,那麼丟面子的事兒也就成了在所難免的事兒。
這點貝爾納·阿爾諾倒是想的很明白。
他憑什麼讓人放棄只差一點就能完全控股的上市公司啊?
他憑什麼讓人那麼大度,忘記被他當面羞辱和脅迫過的事啊?
他又憑什麼只靠恐嚇就能阻止對方復仇的快樂呢?
要是不讓對手解解恨,充分享受到一個贏家的快慰,對方絕不可能這麼輕易放過他。
他目前唯一能拿出來的東西,還對亨利·拉卡米耶有一定吸引力的,也就是可以任憑對方以勝利者自居,當眾任意踐踏他的自尊了。
說白了,他得給亨利·拉卡米耶提供充足的情緒價值。
如果讓亨利能感覺到自己親手收拾了仇人的快感,那麼心裡的氣起碼也得消個七七八八,才會願意讓他苟延殘喘的活著。
至少比讓敵人心裡的恨意無處發洩,寧可和維旺迪再幹一場,也要先讓他破產強。
所以他果斷的放棄了所有的體面。
不但做到了唾面自乾,老老實實認輸低頭,以失敗者自居。
關鍵他還能盡全力配合亨利·拉卡米耶宣誓主權,移交財權,幫忙清理公司人事方面的阻礙,可謂是能屈能伸的“模範戰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