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嶺墩。
這裡是一處位於瀋陽城西面十幾裡的火路墩,原本的墩臺此時已經不見了蹤影,只剩下斷壁殘垣,就連火路墩的圍牆,此時也只剩下一小段地基而已。
李定國在沙嶺墩內找了一處比較平整的地方,與國防軍第十一軍總兵官韓秦、國防軍第十二軍總兵官魏漢、國防軍第十三軍總兵官尚自立、國防軍第十四軍總兵官田鎮北圍坐在一起,開始商議突襲瀋陽城的方略。
雖然劉衍在接到參見甘輝的稟報後,便立即派出夜不收向北聯絡西路軍將士,可是此時李定國卻依然還沒有接到命令,對於多爾袞率領的幾十萬清軍從南面趕來的訊息,還是不知道的。
此時幾人分析著各部夜不收送回來的訊息,知道多鐸已經將滿人、蒙古人大部分的部眾都集中在瀋陽城內外,並且從中又抽調了大量的人力,將瀋陽城已經打造成了一處堡壘。
田鎮北說道:“督師,目前來看,韃子不但將瀋陽城的城防全部修葺了一番,囤積了大量的滾木礌石,城頭上裝備的火炮數量也很多,各部夜不收將士的估算,都是在八百門以上!”
尚自立補充道:“另外,現在韃子在瀋陽城的外圍,已經構築了四道防線,全部是由壕溝、矮牆、拒馬、沙袋等組成的複雜工事。按照咱們在皇明軍事學院學習到的案例,我看現在瀋陽城的防禦工事,已經不比當年我軍在弘螺山修築的防禦工事差!如果我軍強行進攻的話,肯定會遭到不小的傷亡。”
李定國也沒想到情況會是這樣,原本根據軍情部提供的情報,駐守在瀋陽城的清軍應該是滿州兩白旗和蒙古兩白旗兵馬駐守,統軍將領的滿清的豫親王多鐸。
可是如今看來,這個多鐸也算是一個狠人,將瀋陽城內外的所有滿人和蒙古人都拉上了戰車,甚至還有城內的所有漢人百姓也是一樣。多鐸還將瀋陽城打造成了一座堡壘,寧願讓瀋陽城與城池內外的所有百姓玉石俱焚,也絕不讓明軍輕易得手!
面對這樣的局面,李定國也感到了非常的棘手,與眾人討論了一番之後,便只能定下“以火炮摧毀清軍防禦工事,各軍逐步向前推進”的進攻策略。
只不過西路軍一直以來的突襲策略,到現在卻變成了正面進攻,讓李定國和幾個總兵官的心中積攢了不少的火氣。
“督師,我軍何時進攻?”
李定國想了一下,說道:“明日一早大軍推進到瀋陽城下,然後圍城安營紮寨,後天一早大軍開始攻城。”
“諸位總兵記住,此番進攻是試探性的進攻,不必急於一時,本督也不會給諸位定下什麼進展目標,只要試探一下清軍的戰力和防禦工事的堅固程度即可。”
“得令!”
與此同時,駐守在瀋陽城內的多鐸也收到了斥候的急報,得知一支兵力在二十萬左右的明軍已經抵達了西面的沙嶺墩,再有一天左右就會兵臨城下,於是多鐸當即下令全軍戒備,準備守城大戰。
此時駐守在瀋陽城內的清軍主力是滿州兩白旗和蒙古兩白旗,兵力將近十萬人。另外瀋陽城內外還有臨時整編的十七萬滿人鄉兵,二十萬蒙古部落兵,以及六萬漢人民壯。
不過這三支人馬看似兵力雄厚,但是戰力卻是上不得檯面。
十七萬滿人鄉兵基本上都是各旗的壯婦、十來歲的孩子、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這已經是滿人能拿出來的最後有生力量了。其他各旗的孩童、女人和老人已經全部被安頓在瀋陽城內部。
那二十萬蒙古部落兵的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都是被多鐸從聚集到瀋陽城的蒙古各部落中強行徵調的,幾乎將各個蒙古部落的最後一點“骨血”給敲打了出來。
只有六萬漢人民壯是真正的男丁,可是多鐸卻不敢相信這些漢人民壯,只是將這六萬人分散到各處,幹一些修築防禦工事、搬運物資、救護傷兵,或者是充當炮灰使用。
正面防禦,跟明軍死戰的事情,是輪不到這些漢人民壯上陣的,畢竟如今大清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只要張著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誰能保證那六萬漢人民壯不會起異心?萬一有人開啟城門,或者給明軍充當內應,從內部瓦解各道防線,那多鐸就追悔莫及了!
面對已經幾乎貼到臉上的二十萬明軍,多鐸當即將滿州正白旗兵馬部署在北面,滿州鑲白旗兵馬部署在西面,蒙古正白旗兵馬部署在南面,蒙古鑲白旗兵馬部署在東面。
這四支精銳全部駐守在瀋陽城內,負責城防的堅守。
隨後多鐸給十七萬滿人鄉兵全部發放了火銃和弓箭,雖然滿清的軍工產量遠遠趕不上大明,可是多爾袞利用這段時間也積攢了兩、三鳥銃,再加上從遼東各地蒐羅的各式舊火銃,瀋陽城內竟然也有將近十萬杆各式火銃。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都是三眼銃、碗口銃等各種雜七雜八的火銃,質量和射程、威力都非常差,根本不是明軍裝備的燧發鳥銃的對手。
只是現在多鐸已經是死馬當活馬治了,不管是什麼火銃,只要能夠開火就好。
這十七萬滿人鄉兵也被分散在瀋陽城四面,不過是在城外的防線之內。十七萬滿人鄉兵被平均分配在最裡面的兩道防線內,這裡可以得到城頭上的火炮和滿州兩白旗、蒙古兩白旗兵馬的支援。
至於二十萬蒙古部落兵,則是全部裝備的弓箭、刀槍等冷兵器,只有一些虎尊炮被配備在這些兵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