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率部千里躍進趕往湖南戰場的同時,湖南戰場的形勢變化非常快。
在這期間,左良玉大發神威,率部在枸坪關大敗張獻忠部,張定國和張可望率部死戰才擊退了左良玉部的追擊。隨後左良玉所部便率領敗兵向四川一帶逃竄。
明軍各部回營之後,左良玉便向楊嗣昌提議,明軍各部應從漢陽、西鄉一帶進入四川展開追擊。
但是楊嗣昌卻準備讓陝西總督鄭崇儉率賀人龍、李國奇部從西鄉入四川追擊,而讓左良玉駐兵興平,同時再派遣偏將追剿張獻忠,左良玉自然不會同意。
楊嗣昌對左良玉說道:“賊勢似不能入川,仍當走死秦界耳。將軍從漢陽、西鄉入川,萬一賊從舊路疾趨平利,仍入竹、房,將何以御?不則走寧昌,入歸、巫,與曹操合,我以大將尾追,促賊反楚,非算也。”
說白了,楊嗣昌就是擔心一點:張獻忠部要是溜回湖北怎麼辦?
左良玉當即反駁道:“蜀地肥衍,賊渡險任其奔軼,後難制。且賊入川則有糧可因,回鄖則無地可掠,其不復竄楚境明矣。夫兵合則強,分則弱。今已留劉國能、李萬慶守鄖,若再分三千人入蜀,即駐興平,兵力已薄,賊來能遏之耶?今當出其不意疾攻之,一大創自然瓦解,縱折回房、竹間,人跡斷絕,彼從何得食?況鄖兵扼之於前,秦撫在紫、興扼之於右,勢必不得逞。若寧昌、歸、巫險且遠,曹操、獻忠不相下。倘窮而歸曹,必內相吞,其亡立見。”
左良玉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張獻忠已經吃了大虧,不會再跑回湖北,原因很簡單,湖北已經沒糧了,所以張獻忠只能率部進入四川籌集錢糧。
楊嗣昌沒折了,只能聽從左良玉的建議,命明軍各部向四川方向轉進,開始全力追擊張獻忠所部。
幾天後,張獻忠率部抵達四川夔州府的太平縣,在一處叫做大竹河的水岸邊安營紮寨。
緊接著,左良玉便率部趕到,率領明軍駐紮在不遠處的漁溪渡。
僅僅兩天後,陝西總督鄭崇率領賀人龍、李國奇等部來和左良玉匯合。張獻忠見明軍勢大,與義子張定國、張可望商議之後,立即移兵到九滾坪,命義子張能秀率軍佔據瑪瑙山,自己率領主力大軍隨後上山,準備據險而守。
此時張獻忠所部尚有兵力八萬多人,出去裹挾的婦孺之外,戰兵也有六萬之眾,實力仍在。
隨同張獻忠一起撤到瑪瑙山的流賊大軍,還有革裡眼賀一龍的兩萬兵馬、曹威的一萬七千人馬、過天星張天琳的三萬大軍。
此時眾人匯聚與張獻忠的中軍大帳,經過商議之後,按照張定國的建議,流賊大軍分為三路,分兵把守住瑪瑙山的三條上山道路。
張獻忠率部據楚蜀界,守衛西路,這裡也是瑪瑙山最好走的一條道路,也是最難守的一條。革裡眼賀一龍率部守衛東路,曹威和過天星張天琳所部守衛南路。
眾人商議完畢,便立即分兵佈防。
可是張獻忠等人想不到的是,當天明軍便尾隨而至。
左良玉、鄭崇儉各率大軍直抵瑪瑙山下,明軍經過夜不收的探查,隨即也是兵分三路,左良玉率部主攻西路和東路這兩路,鄭崇儉的秦軍主攻南路一路。
等到楊嗣昌率領後續人馬抵達瑪瑙山下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便是派人聯絡劉衍,命劉衍立即改變集結地點,趕到瑪瑙山與自己匯合。
然後楊嗣昌才在一眾親衛的保護下,來到瑪瑙山下觀察地形。
瑪瑙山位於四川夔州府太平縣境內,山勢俊秀,山上多奇石、樹木、溪流,流賊大軍駐紮于山上,可謂易守難攻。
而且由於山上不乏溪流、山泉,山中的野物和野果也有不少,所以明軍一味地圍困也不是辦法,根本困不死張獻忠各部流賊人馬。
楊嗣昌眉頭緊鎖,現在自己麾下有三部人馬,左良玉部有四萬多人,陝西總督鄭崇儉率領的賀人龍部有兩萬多人,李國奇部有一萬多人,明軍的總兵力只有八萬多人,與流賊大軍的十幾萬人馬相比,在兵力上根本不佔優勢,如果強攻的話,太過吃虧了。
“不過好在附近有大竹河,大軍可以就近用水。”
楊嗣昌回到大營後,立即召集各部將領商議對策,鄭崇儉當即主張圍困張獻忠部,然後上奏天子再調集兵馬,待到兵力充足後,再一同攻山。
賀人龍和李國奇都是鄭崇儉的部下,二人自然都附和鄭崇儉的建議。而且不用強攻瑪瑙山,二人又何樂而不為?
楊嗣昌也正有此意,反正劉衍所部就在路上,最多十幾天就到了,據說劉衍擴編之後,手中有兩萬多精銳新軍,戰力非常強悍,到時候再一同攻打瑪瑙山,也許就可以一舉剿滅張獻忠等部流賊。
可是左良玉卻不同意,如今與張獻忠打了幾戰,左良玉可謂連戰連勝,心中對張獻忠已經非常輕視,認為威名赫赫的張獻忠也不過如此,絕不能讓張獻忠等流賊頭目喘過氣來,必須繼續猛追猛打。
於是左良玉說道:“督師,如今流賊各部已經人困馬乏,連戰連敗之下,流賊大軍士氣低落,正是我軍乘勝追擊的大好機會。如果我軍在山下按兵不動,張獻忠等部便可以在瑪瑙山上休整過來,如此我軍之前的戰果就付諸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