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兩年的滿清,氣勢洶洶的發動南陽戰役時,山東總督馬光輝與郡王常阿岱,也領著五萬大軍從徐州南下,對兩淮發動佯攻。
去歲馬光輝擊敗了戴之藩,內心膨脹,清軍也士氣高漲,五萬人馬號稱二十萬,鑼鼓喧天的南下。
此時魯王從浙江起兵,大軍進攻南京的訊息,已經透過密探傳到了清軍耳中,馬光輝知道明朝內亂,更是有恃無恐,常阿岱甚至幻想著,清軍能像左良玉東叛時一樣,一路望風而降,再次打下南京。
因為知道明朝內亂,所以清軍表現的很兇,很囂張,哨騎斥候四出,雖然只有五萬人,任務是佯攻牽制,但是卻擺出了一副非常強硬的姿態。
一時間,明清兩軍哨騎在淮河一線,不斷接戰,緊張的氣氛開始蔓延。
時至八月,正是秋收的關鍵時刻,清軍兵臨淮河,使得淮河一線的明軍,都提起了精神,嚴密防守淮河一線,阻止清軍過河,搶收淮南的稻子,沖破淮河防線。
在清軍南下之時,鎮江之西三十裡外的戰鬥已經進入了尾聲。
橫沖馬軍的速射炮隊,在叛軍武器射程之外,轟擊叛軍陣型,叛軍就算陣型嚴密,這麼被動捱打,總有被轟亂的時刻。
炮隊轟擊兩輪,本就軍心混亂的叛軍,陣型已經鬆散,這時李元胤忽然叛亂,整個叛軍陣列自然迅速完蛋。
李元胤是李成棟的義子,漳州一戰時,被王彥招降,之後因為一些緣故,被編入了武衛軍的序列,可他與王彥始終有那麼一層關系在。
就像唐王、魯王利用各種關系,挖王彥的牆角一樣,王彥自然也挖了唐王和魯王的牆角。
俗話說只要鋤頭揮得好,哪有牆角挖不倒,王彥與李元胤本來就有久,他掌握大權,揮鋤頭的機會多得事,下點功夫,便將李元胤挖了過來。
在圍殲多鐸的揚州兵團時,王彥藉著將李元胤調到江北,參加揚州之戰的時機,就與他搭上了線。
這次王彥之所以敢前往湖廣,引誘唐王、魯王動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和依仗,就是因為唐王身邊有他的人,唐王、金聲桓搞什麼明堂,王彥基本知道。
王彥和唐王本來同屬於隆武朝廷,雖然後來分裂,但是兩邊還是有這剪不斷的聯系,這和魯王的浙東集團不同。
王彥得了江西,武衛軍的中下層軍官和士卒,便都沒了鬥志。
這是大明上層人物的內部鬥爭,唐王勝了,他們固然會有所獎賞,要是唐王敗了,他們作為從犯,也不會受到多少責罰。
楚王殿下就算再狠,也不可能將數萬武衛軍將士坑殺,所以他們再得知江西被楚王控制之後,便沒了鬥志,更加不想去什麼浙江。
武衛軍一亂,浙軍自然也跟著混亂,此時近三萬橫沖馬軍往步陣一沖,六萬叛軍立時降的降,逃的逃。
投降的主要是武衛軍,而逃跑的主要是浙兵,這到不是說浙兵的意志堅決,他們只不過想逃回浙江。
六萬步軍敗得太快,長江上面的水師,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步陣就已經潰散。
在長江南岸,無數叛軍士卒,漫山遍野的而逃。
畢竟不是對付清軍,所以橫沖馬軍留了一手,除了沖破陣型時大開殺戒之外,叛軍大陣崩潰之後,他們便只是將叛軍沖散,避免叛軍再次結陣,然後將企圖逃到江邊的叛軍,趕了回來,騎兵將叛軍分割,圍著逃跑的叛軍打轉,斬殺那些企圖反抗的,剩下的見被騎兵包圍,大多器械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