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 (第1/2頁)

海東青自由翱翔著,飛過山崗,越過森林,劃過一片湖泊,出現在了雄偉的城市上空。渤海國上京龍泉府。

渤海國祚二百年,上京作為都城長達一百四十餘年,堪稱臨渝關外第一雄城。

是的,即便大夏在安東府、營州等地大興土木,依然沒有一座城池比得過上京的雄偉、壯麗與富饒。外城週三十多里已經超過了中原的汴州,與揚州差相彷彿。

一般而言,城週二十里是正常的州城大小。龍泉府城週三十餘里,在中原已經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二線大城。

皇城周長六里,相當於中原一個縣城大小。作為純辦公地點,上京皇城聚集了渤海國幾乎所有的衙署,飛簷翹角,雕廊畫棟,瑰麗威嚴。

宮城城週五裡有餘,再算上幾乎同樣大小的園林、液池,這個宮城也算有點檔次了,不是什麼草頭王的宮殿,一般的割據政權,多半還沒這麼好的皇居呢。

渤海國二百年的積累與底蘊,恐怖如斯!

六月初五,渤海國主大謹撰、王后高氏至北苑踏青,隨行的還有大量文武官員。

夏人大舉進逼,戰事極為緊張,天天都有壞訊息傳來,大諲撰也是煩悶得透了,故出城散散心。與長安一樣,上京也喜歡在城外搞一些禁苑,作為王家遊樂、行獵之所。

北苑「北枕忽汗河(牡丹江),南抵王城,西瀕大川(牡丹江),東可延至馬蓮河。」

其實就是牡丹江與上京城之間的過渡地帶,地形開闊,瀕山臨水,風景優美。渤海國曆代君王在此馳馬遊獵,策杖擊鞠。同時,這裡還是渤海禁軍的一個重要駐地。

考慮到渤海人曾經去長安考察,繪製藍圖,然後依葫蘆畫瓢,建設自己的都城。那麼北苑有了,肯定還得和長安一樣,整個西苑出來。

事實上是有的。

上京城西面到牡丹江之間,有一片平曠之地,東西七八里,南北十餘里,地貌多樣。

據清代流放寧古塔的文人考證,西苑南緣是低山地帶,北與北苑相連,中間是大片的森林、草場、溼地,偶有「石磧數區」作為點綴。渤海人將其改造為了兵營,其實就是上京西面的衛城,與都城呈掎角之勢,屯駐禁軍守禦。

這片區域的西側邊緣,有石橋連通江中小島。島上建有亭臺樓榭,裝飾考究,金碧輝煌。

渤海國主有時候會宿於小島之上,夜聽濤濤江水、飛鳥野獸之聲。有時候也會在此大宴群臣,留下了許多詩篇。

渤海,終究是個與高句麗一樣文明的國家,並非野蠻人。

他們在東北的傳統漢地之外—一般而言,自秦漢以來,漢人主要活動在遼寧南半部分,遼寧北半部分及吉林、黑龍江二省,極少涉足,視為蠻荒—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

就文學、農業、冶鐵、建築水平而言,自遼至清,長達千年的時間內,可能是階段性高峰了。至少,渤海國滅亡之後,沒聽說過這片區域有多少人會吟詩作畫,鑽研書法文章的。

今日大諲撰沒了吟詩作畫的興趣,看著鬱鬱蔥蔥的樹林,和野蜂飛舞的花園,他滿臉陰鷙,一副憤怒、生氣又無可奈何的模樣。

王后高氏張了張嘴,想要解勸,終究嘆了口氣,沒說什麼。以裴璆為首的渤海大族成員左顧右盼,竊竊私語。

渤海國其實是典型的門閥政治,國中有二十八望姓,以大氏為首。

大氏之外,還有高氏、張氏、楊氏、竇氏、烏氏、李氏等「右姓」,此皆國中頂級門閥。高氏是高句麗後裔,剩下的多為粟末靺鞨人取的漢姓。

渤海滅亡後,文明大踏步倒退,這些渤海望族的姓氏又經歷了一番演變。

比如,張氏慢慢演變成了

「章佳氏」,楊氏變成了「楊佳氏」,烏氏變成了「烏扎拉氏」,李氏變成「李佳氏」等。

「右姓」之外,還有次一等的姓氏,如賀氏、裴氏、崔氏、申氏、辛氏、文氏等,多為漢人,也有高句麗人,不過現在都是渤海人了。

門閥們的態度其實很微妙,這是渤海國主大諲撰苦惱的地方。

按照他的想法就是,「朕非亡國之君」,這些門閥都他媽是「亡國之臣」,搞得他想振作一番,都困難重重。

「戰事緊急,一日數變,夏人已圍東牟山、敖東城,諸卿可有良策?」大諲撰已經把鞠杖拿到手裡了,又扔給了太監,愁眉不展地問道。

百官們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

大諲撰臉上青氣一閃,雙拳已下意識緊握。

他今年剛滿二十,正是不服輸的年紀。在他看來,朝中非得好好整頓一番,多殺幾個人,這些門閥們才會感到害怕,才能老老實實做事。

將宰相烏炤度下獄,一直是他的得意之作。不然的話,臣子們能這麼聽話?王叔大澍賢也被他軟禁了。

勾連夏人,欲效大門藝舊事,簡直喪心病狂,殺之都不為過—事實上,大諲撰已經有殺他的衝動了。

最新小說: [火影 創設組]和扉間的愛情 不死者松田的二週目奮鬥生涯 餘二姑娘死遁掉馬了 全家穿越星際除了我都混成編制 八零之和搖滾老炮一起養崽崽 大師,師姐還有救嗎? 穿成七十年代心機女 我娘是京城第一白月光 我把異界物資上交了 我是女扮男裝文路人甲 抄家流放?親媽金手指已到賬 穿為影帝的隱婚小可憐 被迫嫁給山野糙漢,她被嬌寵了 輔導夫君考狀元 重生女配拒絕攻略龍傲天 長公主(重生) 怨珠願 大明:朱元璋是我乾爹 紙醉伶夢 三國之涼人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