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年關將近,邵樹德的情緒有些焦躁了起來。
他感覺這一年什麼事情都沒做。
當然這是他的錯覺。
從東向西數,紀州靺鞨人的叛亂被平定,鶻巖城爭端透過外交途徑得以解決,遼東整體處於微妙的平衡狀態。
都說王朝初期統計戶口比較簡單,經常搞。但遼東道弄起來阻力頗大,若非渤海世家大族被分化拉攏了一批,估計還要更加困難。
截止去年的資料,遼東道除七聖州之外,尚有12州、66縣,計有17萬2500餘戶、838000餘口。這個資料應該還有一定的潛力可挖,因為這是編戶了不少靺鞨部落後的人口資料,真實數字顯然不止這麼多。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可觀了。邵樹德就想知道,在他死去之前,遼東十二州的編戶人口一定會突破百萬,後世到底哪個子孫敢輕易捨棄?逼臉都不要了嗎?
因為府兵安置的工作穩步推行,之前清塞軍最後一批人也安置到了穆州(暫缺部曲),樞密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府兵整編。
這次勸說的物件是保寧軍。該部尚有一萬一千人左右,長期征戰之中損失頗大。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也疲了,於是大體同意被整編為府兵。
經過協商,總計九千人被分散安置到龍泉府(六千)、鄚州(兩千)、蒙州(一千),剩下的兩千人除部分願意解甲歸田外,其餘分散到遼東道各州充當州兵——事實上他們也可以去湖南、黔中、五管、福建等地當州兵,但絕大部分人寧願去寒冷乾燥的遼東,也不願意去炎熱潮溼的南方。
保寧軍,就這樣消失了。
軍使李存賢前往淮海道,接替剛剛亡故的何絪的班,擔任州軍都指揮使。
副使李嗣肱調任蒙州刺史,兼州軍指揮使,取代渤海舊官。
都虞候李承約在打獵時墜馬而死。
都遊奕使袁建豐擔任理州刺史,兼州軍指揮使,同樣是取代渤海舊官。
至此,河東投降時,義兄留下的兵馬被整編為萬勝黃頭、大同、天成、保寧、清塞、岢嵐六軍,而今皆不見矣。晉軍不多的餘燼,多集中在廣捷軍內,這支兩萬三千人的部隊裡有三分之二的官兵是晉軍出身。
最後的晉系兵馬了,能保持多久,也是個問題。
遼東道全部十九州,在建極十二年底的今天,除了編戶齊民產生的叛亂外,大體穩定了下來,下一步就是長期的開發與同化了。
遼東道以西,燕山一帶的鎮兵屯駐各堡戍,控扼交通要道,戶部也派人在此設卡收稅,一切都走上了正軌。
燕山以北,奚王去諸已經病逝,長子蘇支繼承大位。三泉、御夷鎮、仙遊宮、永安宮一字排開,是燕山北麓及大鮮卑山西側的外圍屏障。
他們存在,敵人就很難向東進入七聖州,以及向南進入幽州,這對河北、遼東長久保持安寧狀態至關重要——說白了,他們就是戰略緩衝區。
西北方向的進展也非常順利。
諸軍輪番北上,打得韃靼人或降或走,通往黑城子的大門已經完全敞開。
到了建極十三年,肯定會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徹底拿下黑城子,甚至向西推進一段距離,往磧西方向進兵。
這次還是以禁軍馬兵為主,剛剛在豐州統一思想的蕃兵為輔,儘量不動用豐、勝二州的府兵。
府兵不是自耕農民,也不是衛所兵。他們的一次性安置成本很高,但維持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維持戰鬥力不墜的時間很長,是一種非常良好的邊疆低成本解決方案。
前提是你不要過多透支他們的本源。只要不破產,且土地沒被大量分割,他們的戰鬥力就有保障。幾年遠征一次,其實還可以忍受,在家門口作戰,那更加可以接受了,長期遠征,你就會得到一支士氣不振、破產逃亡的府兵——前唐已經給我們打了樣。
目光投向南方。
最後一個割據勢力也被掃平了。置道設州,官員大舉南下,而今已經半年,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