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幾天後就把財貨送了過來,事實上他之前已經運過來了,一直等著邵樹德班師。
這錢,邵樹德打算留在同、華,主要用作河源、積石、鎮國(潼關駐防部隊)三軍移防及安置開銷。
接收這筆錢的主體是供軍使衙門,他們已經在華州開辦了一個分衙,武庫司、轉運司、支度司等部門的分支機構一應俱全,供應華州、渭北兩鎮的主客軍。
忙完了這些,邵樹德又帶著親兵南下,到華州三縣巡視農田。
……
這一日,天剛放晴,莊子內外就活躍了起來。
已經開春了,春播前的各項準備得緊起來。
灌渠檢查一下,看看有無淤塞、塌陷。
種子可以挑起來了,來年收成就靠它了。
農具是不是還缺,是否不堪用?
總之一堆事。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誠如是也。”邵樹德信步走在田埂上,看著遠方仍覆蓋著積雪的山嶺,又看看腳下一望無際的田野,笑了。
這個莊子是王卞的。
本是一處汙沼,花力氣整飭好之後,便建了田莊,招募了兩百莊戶,給他耕田繳租。
旁邊還有大片田地,多屬華州軍士,但他們不耕種,一般交給家人親族打理,或者直接租出去獲利。
大軍頭土地多一些,小軍頭少一些,大頭兵也有不少。
這當然沒法和府兵制盛行的西魏、北周、隋代那會比。
府兵,一丁授田140畝,但事實上家裡一般不止一丁,一戶府兵家裡有個三四百畝地不成問題。
這就是小地主了。
自己招募部曲幫著種地,偶爾下地幹活或者根本不參與農業勞動,生活優渥,酒肉經常吃,有大把時間錘鍊武藝,置辦器械。
在西方,這叫騎士老爺。
但這種制度註定是沒法長久維持的,因為隨著人口增長,土地不夠分。
如果附近再有一些權貴,就更不夠分了。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因為關中人口實在太多,每丁才二十畝地,府兵制已經事實上崩壞,不得不下令往其他人少地多的州縣移民,即從“狹鄉”徙就“寬鄉”。
這和土地兼併是有關係,但不是決定因素,和平年代人口爆炸才是。抑制土地兼併只能延緩個幾十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或許,從府兵到募兵,也是必然。
“王使君,河源軍、積石軍、鎮國軍前來同、華,長鎮於此,軍士們或要購地,可否想想辦法?”呼吸著山間的清風,邵樹德只覺神清氣爽,看著無邊的原野,更是心曠神怡。
關中的氣候、環境,比之關北自然要強上不少。
關中盛產絲綢,關北就只有綏、銀、夏、靈四州產,無論質量、數量都不如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