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美美滴笑著,並不答話,只是一門心思數銀子,天浪則和芊芊一起坐下來商量今天發生的許多事情。
芊芊分析這件事大臣們是有意針對自己廣佈黨羽,天浪則笑著撫摸著芊芊的肚子,告訴她,除此之外,有人應該還有更現實的打算,比如——何騰蛟殉國後,一直虛位以待的內閣首輔之職。
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猜測,到了次日的朝會,對於救援晉陝百姓的問題,天浪再沒有聽到頭一天嚴起恆、龐天壽和鄧凱那樣的讚揚,而是被瞿式耜指責為——資敵。
因為這句話,皇帝與大臣們再一次吵了起來,雖然像何文端和李元胤這樣的近臣,是一定會站出來支援皇上的,可嚴起恆卻再一次縮頭了。而大多數人都不同意天浪這種異想天開的主意。
“陛下,常言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大明如今已是自顧不暇,何來天地之仁心,況且天地若有仁心,自不會讓晉陝百姓遭受天災。而晉陝與大明相隔四川、河南兩地,四川、河南又沒有被大明收復,陛下縱然仁心、仁德,又如何能夠實現?”
這是吳貞毓的話,吳貞毓並沒有像瞿式耜那樣大罵天浪資敵,而是把實際困難擺在了檯面上,讓天浪自己去想。天浪呢?只是點了點頭,便繼續著自己的主見,“縱然遠隔重洋,晉陝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何況中原西北,與我轄域只一江之隔,朕絕對不可以看著他們遭受大旱而不顧。”
群臣一反常態的大多反對天浪,對他的解釋不予理睬,大理寺少卿楊鍾問道:“敢問陛下如何能不枉顧晉陝大旱,又能透過什麼方式把糧食送到每一個晉陝百姓的手中呢?”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戶籍,他們能拿著自己的戶籍、帶著自己的家小來到襄陽,朕便可以在那裡就地讓他們安家落戶,接濟他們。朕知道,想要去襄陽,陝西的百姓還要透過武關,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
而山西的百姓想要穿過河南或是陝西來到襄陽,則更不容易。所以朕的旨意頒發下去,與其說會有多麼大的成效,倒不如說其實是在給清廷施加壓力,他們不想救助晉陝百姓,朕便會去救,如果多爾袞不理睬朕的話,朕還會發兵北伐。
大明以救助晉陝百姓為目的去北伐,一定更會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援。至於四川和河南嘛,王進才已經在河南的西南山區站住了腳跟,四川的征討也會盡快被提到日程上。”
堵胤錫則頗為理性地問道:“皇上說要征討四川,可如今我大軍的前沿已經延伸到了武昌和福建,如果再算上河南,已經是三線作戰了,若是再加上四川的征討。軍餉何來呀?戰兵何來呀?”
天浪說:“沒有兵也好,沒有軍餉也罷,都不會影響對征討四川的準備,我們只需要朝著這個方向準備。兵員不是沒有,御營的規模如今已經很龐大了,又沒有在濟爾哈朗南侵時受到損失,征討四川一地足矣。”
堵胤錫再次問道:“臣治下的御營自然可以擔綱征討四川的任務,可是御營作為全軍的總預備隊,一旦調離帝國心臟,誰來抵禦清軍的趁虛而入呢?”
“只需多做準備,到時候,便宜行事就好。還有剛剛秦卿說的錢糧問題,大軍開拔,自然需要很多錢糧,但總會有辦法的。哪怕大明最後只是派往晉陝一個人,也是朕對晉陝百姓的心意,眾卿不必多慮。
至於救濟晉陝百姓的錢糧,就從今歲要給朕的內帑裡劃撥吧,這就算是朕用自己的錢去救助晉陝的百姓了。如果哪位卿家說這是朕在資敵,那就資敵好了。就算揹負罵名,朕也要想盡辦法讓晉陝百姓少餓死幾個人,捱罵,也是朕一個人捱罵,就不勞煩諸卿家費心了!”
既然天浪已經說了,這件事情要一步一步來,而且是拿皇家自己的內帑,那麼大臣們也就沒什麼可噴的了,皇上只說自己喜歡,誰也別管,那這事兒還怎麼管?
群臣只好暫時偃旗息鼓,從長計議一番再做打算,就算明知天浪不會這麼好對付,他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等待看天浪下一步會往哪兒走,因為他們沒有理由拒絕天浪的義正言辭和步步為營。
更何況內帑怎麼花,大明律當然沒有明文規定,六部九卿更是管不著。
天浪見話已經說的差不多了,便想要退朝,這時,御史郝百尺站了出來:“陛下心繫遙遠的晉陝百姓,令臣佩服不已,然而江南初定,新收復的疆土至今還沒有文官選派。
何老大人殉國以後,內閣首輔更是虛左以待。肇慶整頓之後,許多大臣都被陛下罷了官,六部尚書,至今還有禮部、刑部空缺著。臣斗膽問陛下,中央尚且如此,陛下何來的閒情逸致去憂心那遠隔萬里的晉陝旱情呢?”
天浪已經要走出去的身子,又坐了回來。如果這話不是他非常討厭的這位郝百尺說出來的,天浪真想感謝一番。可是想了想,天浪還是故作恍然大悟狀地讚揚了他:
“郝卿真是一語中的呀,如今朝中六部和以下各職確實不該空缺的太久。所以朕也想過了,從朝中現有官員中選拔一下,填補六部的空額。另外呢,就需要重開科舉了。”
重開科舉,應該是朝中文官等了很久的大事了,而六部一直空缺兩個尚書,天浪也自然有他的考慮。至於其他那麼多的空缺,天浪也在觀察,這些日子東廠不停送來的情報,有很多都是考核官員行止的,蘇芊芊的一番良苦用心,天浪怎麼會不認真對待,她已經身懷六甲,還要為他的國事操心,這讓天浪更加從深深的愛意之外又對她多了一絲愧疚。
這段時間,尤其是在肇慶殺了一百多個大臣以後,經過了天浪一步步的打擊,大明的文官已經凋零的不像樣子了,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內閣的官員只有十之三四,這還不算,更是有禮部和刑部尚書的位子至今還空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