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知道,孫可望同樣也清楚,如果在馬祥麟人生中的最後一戰,襄陽保衛戰中,若是馬祥麟自己想要棄城突圍,別說五十萬大西軍,就是十萬八旗鐵騎也根本不可能攔得住他。
當年渾河大戰,馬祥麟與三千石柱軍被傾巢而出的十萬八旗軍包圍,祥驎公被飛矢射瞎了一隻眼睛,重傷之下照樣能殺出了一條血路。
十萬八旗軍都奈何不了祥驎公,張獻忠那群烏合之眾,又怎能困得住一隻麒麟獸呢?
而孤守襄陽的馬祥麟,面對五十萬大西軍,守城數月,就是不肯突圍。
在城破殉國之前,他寫給了秦良玉一封絕筆,信中說:“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
而秦良玉在給自己獨生子的回信中只有一句話,共五個字:“好!好!真吾兒!”
也許這五個字是秦良玉用滴血的眼淚寫的吧?
秦良玉槍尖抖也不抖地指著孫可望的鼻子,眸光古井無波,聲音蒼涼如洪鐘大呂:
“執干戈以衛社稷,這是我秦家的組訓;‘馬革裹屍’這句成語,便是出自我夫家的先祖忠顯佑順王,伏波將軍馬援的典故。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忠君報國、忍辱負重。
我馬家的先祖,自先秦至今,只有趙奢、馬援、馬超、我亡夫馬千乘和我兒祥麟這樣的最勇猛最無畏的戰將。
絕沒有出現過一個出賣國家,臨陣脫逃的叛徒和懦夫,你說你不懂我兒當年為什麼不肯突圍,那是你這樣人,根本不配懂得。”
秦良玉為何說趙奢是她丈夫馬千乘和兒子馬祥麟的先祖呢?趙奢不是姓趙嗎,又不姓馬。
趙奢,趙國名將,也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與吳起、孫臏、田忌、廉頗齊名。
位列唐朝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將之一;位列宋代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將之一,兩千年來一直配享歷代皇朝的祭祀大典。
秦趙的閼與之戰中,趙奢僅以一萬趙軍大破秦軍主力,其用兵之法自成一家,智謀不讓白起,勇悍比肩樂毅。
始皇掃六國,趙國滅,趙奢後人擔心秦人報復,隱居避難,因趙奢的封號為馬服君,趙氏一門便從此改姓為馬。
這便是趙奢後人姓馬而不姓趙的由來。
而到了後漢復興,光武帝劉秀麾下雲臺二十八將,不過其中並沒有馬援。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為後漢天下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的馬伏波不夠資格。
這其中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馬伏波的功勳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中絕大多數人之上,而他麾下的勇將和門徒,比之雲臺二十八將麾下勇將和徒眾的總和幾乎還要多。
馬援的影響力讓漢家天子頗為憂心。
連馬援的副將馬武都位列二十八將之列,馬援當然夠資格。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還有便也是帝王心術。
光武帝晚年刻意打壓馬援,因為他最看重馬援和馬家,想透過自己打壓,而到了兒子明帝時期在任用馬家後人。
而云臺二十八將並非光武帝評定的,而是他的兒子明帝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