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的強大,戰國時期無論秦趙,一個地方封國出兵,便可完敗草原民族。
就拿趙國來說,趙國在打擊草原民族的時候都沒有動用全部兵力,他們還有留大量兵力防禦秦國。
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邦國,在面對草原民族的戰爭中都創造出了許多輝煌。
從西周至兩漢三國,華夏民族都一直是上馬為兵,下馬為農。
可曾聽有人說,這種軍事體制下的秦漢,是弱秦弱漢了嗎?不,那是霸秦強漢。
人們只知道弱宋,可有人想過弱宋的根源來自哪裡?
來自士大夫為自身階層的謀算,然而這種謀算,從大唐天寶年間,便已經開始了。
自隋朝制實行科舉制以後,一直掌控國家權力的關隴貴族逐漸式微,被靠著科舉進士的儒家士大夫這一新興階層逐漸替代。
然而士大夫想讓代代為官,便要提升自身的經濟基礎,繼而不必為謀士勞神,有錢有閒去鑽研文章。
所謂的耕讀世家,便落入士大夫的理想之中。
家裡有大量的土地,便可以傳世百代,後世子孫何須在為生計發愁?
可自天寶年間以前直至三代,國家的土地都是井田制,是按均分配的,士大夫階層莊大了權力,想要壯大財力便需改變井田制,囤積土地。
此前的各種貴族,比如南北朝至隋唐的關隴貴族則不同,他們是有封邑的,食祿而非領俸。
食祿是爵位,可以傳世,無需像領俸銀計程車大夫一般,退休了,便回到解放前,再無工資可拿。
而這些便都是士大夫想要改變的。
南北朝時期,北魏把井田制改為府兵制,這是一項民族政策,並非對井田制的否定。
府兵制最初和八旗一樣,只有旗人才享有制度下的權力。
後來鮮卑連年征戰,戰死眾多,府兵制便逐漸擴充套件到漢人,讓漢人也當兵,免徭役。
府兵制漸漸又回到了井田制的影子裡,變成了它的翻版,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大唐天寶年間,被昏君廢除。
想想這是不是李隆基自食其果呢?
職業軍人雖然戰鬥力強悍,可府兵制計程車兵,工資的來源是土地的收成。
雖然裝備和馬匹要自己來買,可歸根結底,他們的一切用度,根子來說都是由朝廷發的,用土地的收成發放的。
而募兵制的工資要經節度使之手,節度使可以懷恩感化士兵,把國家的軍隊變成個人的私軍,升遷排程,生殺予奪。
覺著宋太祖那麼愛讀書,也讀史書,何故要忌憚武將,在都城開封集中了八十萬禁軍飯桶,導致大宋積弱。
兩宋的憋屈,就是因為趙匡胤沒有真正讀懂華夏的強國史,他真應該想想井田制的妙處。
有了天浪宣佈的均田令,斬殺貪官便像是一個儀式,在儀式的最後,他又說自己分配出去的所有田地,名義上屬於國家,個人不準買賣。
天浪的激情演講又被最後五十名犯官的人頭落地和他殺人後的豔舞推向了最高潮。
而當天浪高舉屠刀砍向錢如明和譚有法的頭顱時,連柳江都被百姓的呼聲震顫起了漣漪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