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之路走不通,又娶了個殘次品回家,鄉紳有些憋屈,經常一個人鑽到小樹林抱著膝蓋默默無語兩眼淚。
可是木已成舟,他的胳膊也掰不過太爺的大腿,也就自己騙自己,逢人便說:娶誰都是娶,閉著眼、吹了燈,都一樣。
鄉紳雖說認了命,卻也由此攀上了高枝兒,光大了門楣,靠著岳父老泰山任期內的照應,搜刮鄉里,擴屋填瓦,囤積良田。
多少被他搶去了土地的人家哭訴無門,想要告狀,便會被縣太爺用板子給打翻了丟出去。
王員外也開始豢養打手,偷偷殺人,那些相信老天必定有眼的,發誓要和他磕到底的,最後都死的不明不白。
大明王朝中後期,土地逐漸被兼併到少數藩王、世家大族和官僚的手中,也許這種現象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
嗯,在華夏,這樣說是在井田制被改成私田以後吧。
許多人認為土地的兼併很正常,可又有更多的人認為,每一次這種現象的擴大都代表著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開始。
大明朝和歷朝歷代都有這麼一節,土地丈量是越量越少。
地方官吏大筆一揮,水田變成了旱田,9畝變成了6畝,當然那時候記賬的,肯定不會使用阿拉伯數字,還能寫反了麼?
這只是舉個例子,不過官字兩張口,說大便是大,說小便是小。
當了官便能多收銀子不繳稅,中了舉還有皇糧吃。
這確實是人家十年寒窗所得的權利,甭管百姓樂不樂意,規矩是人家替傻帽皇帝定的。
饒是這樣,人家鄉紳們還未必肯交稅。
地主們也會給官員們送錢免租,只要地方官有了好處,便再也不會來要,天高皇帝遠的,皇帝老子可能一輩子也見不到這樣的鄉紳交給他一石糧食。
許多人會說大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是土木堡之變。
卻不知土木堡之後,明軍連連反擊,打得瓦剌依然毫無脾氣。
期間瓦剌還迫不得已釋放了明英宗,最後連大酋長也先思密達也因被大明全面打擊報復,死於瓦剌貴族間產生的內訌。
而明英宗年間的另一件事,實則才是大明由盛轉衰的最大誘因。
在英宗二次登基的正統年間,他將江南重賦官田改依民田起科,也就是將太祖至宣宗時期一直屬於皇家的江南大片良田劃歸為民田。
這裡面有沒有可能是英宗為了重登大寶,而與江南士大夫達成的某種協議呢?這便不得而知了。
可就算沒有協議,得利最多的也是那些士大夫們,試問天下人才那裡最多?
三江啊,江蘇、浙江、江西,江蘇在大明是南直隸,江左淮右,天下的官,江南最多。
朝廷下令將江南的官田變成民田,變革的過程中,田契會改誰的名兒,當然最先撈好處的是江南的那些官啊!他們近水樓臺嘛。
這利益太大了,如果這其中有因果關係,恐怕誰都會因為千傾良田而為明英宗登位去奪門。
當然這裡面也可能是因果的倒置,就是明英宗為了報答那些幫他奪門,重登大寶計程車大夫們而默許了這一影響了大明日後國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