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大宋境內局勢混亂,朝廷四處征討!卻說王進率隊出海,船隊沿著開闢出來的航線乘風破浪。數十艘千料級海船以阻力最小的錐形陣高速航行。
北海,又稱渤海,是中國最北的近海,也是北,西,南三面環陸封閉式的內海,同時也屬於內水範疇。
據史料記載,源自西周時期渤海雛形已成。戰國時期蘇秦曾說:齊北有勃海。西漢人田肯曾說:齊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稱為“少海“,記載:齊景公遊於少海。東漢,今天渤海南岸的濰坊市在漢那時曾經設立了北海郡。著名的歷史人物——孔融便是北海人。
唐,五代,宋等時期多稱之為北海,如宋朝時期,黃庭堅有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此詩在山東德州所寫,北海就是今天的渤海灣。自元朝以後,“渤海”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儘管渤海只是個內陸海,卻有著海洋獨特的風景。湛藍的海水,蔚藍的天空,幾朵白雲悠悠飄過。四周水連天,天連水,水天相連,無邊無際。海鳥成群結隊繞著船隊飛翔,丈長海魚躍出水面。
船隊向東航行猶如追尋著太陽!
日升時,紅日大如磨盤,海面上霧濛濛的一片,日落時,殘陽如血,萬丈霞光又令大海熠熠生輝。
每當這時,王進會陪著夫人走出船艙,看那日出日落,眺望雲捲雲舒,欣賞潮
起潮落,浪濤翻卷……
然而,航行,尤其是遠洋航行,長時間呆在床上,容易枯燥。海鳥再奇怪,魚兒再大,大海的景色再好,可那股新鮮勁一過去,看多了也會厭煩。
王進精力有限,又不可能整天陪夫人在房間裡纏綿親熱。所以經常找藉口在艦船上游覽或是到甲板上拿著漁具捕魚,或舞槍弄棒,或擺弄樂器歌唱……
總之,白天累,晚上更累!一天天猶如課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的,倒不覺枯燥乏味。唯獨男人越發憂鬱,夫人好生兇猛。
渤海,平均深度18米,又是內海,風暴出現機率極小。但常言道,無風三尺浪,在水泊巨浪濤濤。何況是望不到邊際的海上?一層層巨浪連綿不絕。
小船駛入深海,絕對是危險重重!
而梁山又都是大船,萬料鉅艦在最前乘風破浪開道。任憑海上的風浪再大,也撼動不了船隊絲毫。
沿著航線日夜趕路,船隊行了五六日,快要抵達目的地。
按照船隊的航行速度,四天左右便到。
但是此次出海的百姓不少,有不少人暈船嘔吐,體質差的更是患上疾病。船隊航行速度有所減緩。途徑島嶼時,王進派人登島採集可食用野菜為病人補充維生素,船上配備軍醫。百姓大多數傷風感冒,水土不服,及時接受治療,也很快痊癒。
另外船隊運氣不好,途中碰上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儘管只是中小型,卻仍然可怕。
兩艘千料船被海浪拔出了十多里遠,但是有幾艘船風帆來不及降下老舊的桅杆斷了,唯一慶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
一場風暴過後,往往伴隨著收穫!
這是上了年紀的水手的經驗,於是船隊又展開了捕魚活動。召集船隻集合的同時,撒下最大號的漁網一路拖拽著,沿途被海浪拍暈的魚兒落入網中。
不親自經歷,難以想象那種畫面!
別說懷著忐忑的心情出海的百姓們,哪怕王進這種見多識廣的後世人,也為數十人拖拽魚網的畫面感慨。危險與收穫成正比,古代海中就是魚多。
沉甸甸的魚網被拖拽至甲板上,明顯能感覺到船隻下沉。除了最為常見的梭魚,海鱸魚,黃花魚外。手臂長的大龍蝦,張牙舞爪的螃蟹等海鮮種類甚多。甚至還有不少幾米長,身體扁平的深海帶魚。
若非這魚兒被風暴攪得筋疲力盡,正常情況下,無法捕撈。就算能夠捕撈住,漁網多半承受不住。堆積如山的各類海魚,令各艘船上的人歡呼雀躍。
這幾天來,任何人都是敞開肚皮享用海味。吃著官老爺才能吃到的食物,那些百姓們慢慢從忐忑恢復平靜,然後又激動,對抵達島上開荒充滿期待。
純天然無汙染,美味多汁的海鮮。
是尚桂花,扈三娘,李清照,李師師幾位夫人的最愛。而且她們最喜歡與自家男人一同烹調美食。
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船隊抵達目的
地比預想中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