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這是一個人口超過萬戶的上縣,不遜色濟州城。梁山暗中的酒樓,晁蓋名下開設的商鋪全都坐落。無論是明面上的酒水和白糖,還是暗地裡的海鹽,物美價廉,迅速開啟市場,走入萬千家庭中。
民生方面除了衣食住行外,藥鋪,郎中等必不可少。儘管這類匠人地位不高,在民間卻頗受尊重,治病救人,積德行善,醫者懸壺濟世,是有福報。
鄆城作為常住人口近十萬人的大縣,城裡做生藥買賣的不少,看病的郎中,好的壞的,不下二十家。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姓張的大夫開的養生堂。具體名百姓不清楚,但張大夫醫術高超,常見病藥到病除,疑難雜症多有痊癒,張大夫之名被人唸叨。如濟州城有雙李,我鄆城有張大夫之類的。
但凡有人頭痛腦熱,都會來到養生堂找張大夫診治。
總之,此人醫術高超,頗得百姓讚譽。
然而,今天養生堂外面聚集了大群人,嘈雜不斷。
“大夫,張大夫……,您在咱鄆城恁地有名,俺求求你了,開開恩,救救俺爹則個!”一個身穿亞麻布衣的黑臉青年跪地高呼,聲淚俱下,甚是可憐。
兩個藥鋪裡面的學徒滿臉不耐煩,在旁邊勸說:“你小子趕緊走哇!說了你爹的病治不了。你就別在這裡呼喊,要不,要不你上其他地方看看去?”
“就是,我師傅第一時間就跑過來診治,跟你說明情況。
無法醫治,你還是另請高明,去找其他人。”
藥鋪門前一輛老舊的獨輪車,上面斜靠著一個五旬老者,此刻臉色蒼白,滿頭大汗,捂著腹部蜷縮成了大蝦,哼哼唧唧不停,顯然承受莫大的痛苦。
“俺就是從其他地方過來的,張大夫醫術精湛。求求你們想想辦法,俺從小沒了娘,就這一個親人了。”那個青年性格有些倔強,別人勸他在哭。
事情的始末簡單,青年帶著老父親來養生堂看病,張大夫全力診治,詢問病情,得知病情是不治之症後,奈何自己醫術低微,無法醫治,只能好言相勸。奈何,這小子是個倔脾氣,在外面吵鬧。
隨著青年的高呼,越來越多的人匯聚,扎堆議論。養生堂外面的道路擁堵不堪,影響了藥鋪的生意。兩個學徒左勸不聽右勸不行,陰沉著臉大聲喝斥。
“你走不走,再不走報官了?”
“你多半是故意來鬧事的吧!快走。”
“快說,別的藥鋪給你多少天跑到這裡來撒野?”
“大夫,救命啊!求求你,救救俺爹!”
門外的衝突升級,幾個學徒撕扯青年推搡。青年卻是哭天搶地,嚎啕痛哭,衝著養生堂歇斯底里。
眼看場面有些失控,藥鋪裡的張大夫坐不住了,這是個四旬左右的中年人,性格隨和,生性善良。行醫多年,從不坑害百姓。聽到外面哭喊震天,趕忙跑出來制止,見外面圍了一群人,滿臉苦笑。
“小兄弟小兄弟……,你起來說話,並非張某不願意救助,實在是在下本領微末,不知如何診治這病。”
“大夫……,您是鄆城神醫,求求你,快救救俺爹。”青年用膝蓋挪到張大夫身邊,抱著他的腿哀求。越說越傷心,涕淚橫流,就是自己再無親人。
周圍人聞者傷心聽者落淚,卻又無可奈何。不少人扎堆議論,倒是有熱心腸之人高呼詢問大夫緣由。
“神醫?在下何德何能當得起如此稱呼?”張大夫苦笑搖頭,忙攙扶起青年,滿臉遺憾:“兄弟,在下有自知之明,這種病我也束手無策,別為難則個。”
周圍人搞清楚緣由後,紛紛聲援張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