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和寇季將花錢的事情定下以後,就將寇季仍在了一邊置之不理。
他的目光落在了蘇洵、包拯、狄青三個人身上。
對於寇季在汴京城裡的遭遇,寇準略有耳聞。
對於蘇洵、包拯、狄青三人拋下了錦繡的前程,選擇跟寇季一起到了韓地,寇準唏噓之餘,給予了高度讚揚。
寇準很健談,跟蘇洵、包拯、狄青三人談天說地的說了足足大半天。
從學問討論到了兵事,從兵事又討論到了時政。
一直到了天黑,寇季四人才心滿意足的離開了文昌書院。
回到了韓都的王宮裡以後,寇季又和包拯、蘇洵、狄青商量了一下以後的路。
包拯想繼續研究刑律,蘇洵想到文昌書院去研究學問,狄青想先回自己封地上去,先打兩場仗,將自己封地上的野人清理乾淨。
對於發展封地,狄青沒太多想法,他只想打仗,不想搭理其他的。
寇季覺得狄青的封地雖然處在苦寒之地,但還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狄青的封地和寇季的封地相同,都臨海,所以可以發展一下海貿和漁業。
狄青的封地上還有許多木材和鐵礦,寇季覺得都可以發展一下。
狄青將一切一股腦的推給了寇季,弄得寇季哭笑不得。
寇季最終決定,從慶國抽調一部分人手,跟狄青去狄青的封地上,先清理了上面的野人,然後營造一些屋舍,開墾一些良田,建立一個碼頭,營造一個造船廠。
先讓狄青的族人和狄青的舊部在狄青的封地上安居下來再說。
狄青滿口答應了。
蘇洵要去研究學問,寇季就將整理大食書籍,以及編撰系統的教材的重任交給了蘇洵。
慶國的一切,是寇季說了算,慶國上上下下,幾乎都對寇季唯命是從。
所以寇季根本不需要顧及這、顧及那的。
也不需要藏著掖著。
教材裡面要添什麼,他直接一股腦的往進塞即可。
所以相對貼近後世的教育模式,輕而易舉的就出現在了慶國。
包拯要研究刑律,寇季也大方的批准了。
寇季給了包拯極大的特權,讓包拯去折騰。
將蘇洵、包拯、狄青安置妥當以後,寇季招來了慶國的所有官員,簡單的搭建了一下慶國的權力機構。
大致上和大宋的三三制三權分立的制度相同。
只不過官制構建相對簡單一些。
慶國地小人稀,還用不到那麼複雜的官制。
此外,在三院院事上,也跟大宋有所不同。
慶國的三院正副院士,皆有參與中樞政令的商議權力。
議事堂是一個由三院正副院士和慶國國主,七人共同構建的議政之所。
寇季進一步的削弱的王權對慶國的影響,將更多的權力下放了下去。
雖說此舉對王權的危害性很大。
但相對的寇氏對這片土地的統治,會變得相對穩定一些。
簡單的慶國朝堂搭建完了以後。
狄青率領著兩千人,坐著慶國的大船,從慶國的東北碼頭出發,趕往了自己的封地。
以狄青如今藩王的身份,率領著精銳兵馬在大宋疆土上馳騁,明顯有些不合適。
雖然遼地全部都是狄青和寇季的舊部,也不會對他們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