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娥退出了臺前,回到了幕後。
手裡握著同樣的權力,但站在臺前和站在幕後,完全是兩碼事。
站在臺前,她可以影響朝政,參與討論朝政,引導朝政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站在幕後,她只能對著一堆已經討論過的朝政,做出評判,而且這個評判權,還不在她一個人手裡。
她手裡的權力明明沒動,但是她對朝政的影響力,卻削弱了一大半。
御史大夫以及言官們,因為沒能罷黜劉娥,心裡感覺不痛快。
可寇準提出的這個辦法,是目前為止能夠解決他們跟劉娥之間矛盾的最好的辦法,他們不得不接受。
待到寇準講完了自己的意思。
御史大夫率先拱手,道:“臣遵旨!”
其餘百官緊跟著拱手,“臣等遵旨!”
自此以後,這垂拱殿的御階上,就只有趙禎、寇準兩人。
趙禎年幼,不能理政,朝堂上的大小事務,均有寇準掌控。
寇準妥妥的成為了權臣。
即便是他沒有當權臣的心思,朝野上下也會把他當成權臣看待。
劉娥的事情告一段落。
淮南、江浙一代的糧荒,變成了朝堂上最需要急時解決的大問題。
寇準坐在寇公車上,眉頭緊鎖著道:“淮南、江浙一代的糧荒問題,諸位同僚怎麼看?”
李迪提著朝笏,擲地有聲的道:“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王曾、丁謂、王欽若等人齊齊點頭。
他們都贊同開倉放糧。
寇準沉聲道:“災民數量巨大,想要讓災民吃飽,唯有開啟常平倉。常平倉一開,那些被糧荒餓怕了的百姓,勢必會瘋狂的搶糧。
朝廷在淮南、江浙一代三年的存糧,很有可能會被一搶而空。”
李迪道:“糧食沒了,我們可以再存。不能讓百姓們餓著,更不能逼反百姓。”
寇準緩緩點頭,道:“那就下令給淮南路常平使,讓他開倉放糧。同時,令淮南路安撫使,領淮南路各地廂兵、鄉兵,速速剿滅趁機作亂的叛賊。”
有了寇準的決斷,滿朝文武開始迅速的行動了起來。
原本在大朝會以後,所有官員都會封了各自所在的衙門,回家過年。
如今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他們也顧不上過年了,一個個都忙著救災。
寇準在散朝以後沒有回府,而是去了資事堂。
寇季自然也沒有回府,跟著寇準去了資事堂。
資事堂內。
祖孫二人到了資事堂,資事堂內空無一人,不見劉娥的身影。
趙禎今日在朝堂上坐久了,身子有些僵硬,被陳琳領著去活動筋骨了。
寇準領著寇季,到了資事堂內的座椅上,隨手指了一個位置,讓寇季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