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緒之瀾出關,來金陵陪皇上過花燈節,無意中整倒了王丞相,接著升了南嶺總督。羅世勳做南嶺總兵,在查抄何知府家裡,暴露了一次強大內力,那時緒之瀾自己嚇得很厲害,不管是裝的,還是真的不清楚自己的實力,但事後肯定會想起來。這麼推測下來,緒之瀾肯定知道羅世勳知道他會武功,羅世勳知道後,皇上就應該知道。
儘管皇上沒問緒之瀾會不會武功,緒之瀾也沒主動提出來,但至少緒之瀾的心中會覺得皇上應該知道。緒之瀾是男子身份,他肯定要逃跑的,但他為什麼要把第二層保護力量暴露給皇上呢?這完全不利於緒之瀾逃跑啊,柳公公想了很久,也沒想通,最後說:“郡主把這股力量暴露出來,引起我們的注意思。那他肯定沒打算用到這股力量。”
緒兆點了點頭,說:“一旦陽洮逃跑的事情走露訊息,朕第一個處理的就是四通鏢局,為他拖延了時間,他從另一個方向逃跑。那他應該往哪裡逃跑呢?”
“高麗!”柳公公和緒兆說出同一個答案。
新年將至,高麗國又要來進貢,而且那高麗王子對緒之瀾很動心,緒之瀾又對金正熙非常好,有喜歡愛慕的成份,應該也有借高麗使團掩護,逃往高麗的心思。
緒兆和柳公公在樓上商量事情,樓下的晉陽公主和紫陽公主戰戰兢兢,以為他們在商量緒之瀾密奏中彙報的裙帶之臣。
王皇后聽到晉陽公主的彙報,再次發出命令,讓她的孃家人再仔細自查一遍,千萬別出什麼紕漏,萬一有掩蓋不住醜事,準備好頂包的人。
紫陽公主這邊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其它公主也差不多。
重陽公主這邊則認為緒之瀾準備動手幹掉晉陽或紫陽,然後扶她上位了,她很高興!準備了一份禮物給緒之瀾,是一把很好的弓箭,預祝緒之瀾在圍獵中旗開得勝!
緒之瀾來到監察院上班,其它心中有鬼的大臣紛紛送來請柬,找各種理由請緒之瀾吃飯,弄得緒之瀾覺得腦子嚴重不夠用。
羅傑算是緒之瀾的親信,大家都來套他的話,他是真不知道緒之瀾在彈劾哪個官員?別人以為他不說,轉而去找趙雲。
緒之瀾正在烤火,看到趙雲進來,說道:“你來得正好,查出什麼問題了,怎麼這麼多官員請本郡主吃飯?”
趙雲懵了兩秒,說:“今日郡主遞了一份密摺給皇上,大家想打聽點訊息。”
緒之瀾足足愣了三秒,心想這大華朝的蛀蟲不是一般的多啊!他打量了一下趙雲,說:“你是自己來打探訊息,還是替別人打探訊息,收了多少好處?”
趙雲老臉一紅,摸出兩錠銀子。
“這點小錢也值得趙公子跑腿,本郡主記得可是有錢的主啊,出手就是5000兩黃金的。”
這點事情,又被郡主拿出開涮,趙雲臉紅到了脖子,不知說什麼好了。
“真給你爹長臉,區區20兩銀子就被收買了,沒出息!趕緊滾蛋!”
趙雲老老實實的把銀子放在炭火架上,轉身離開。
緒之瀾深感高處不勝寒,隨便送封信給皇上,就引得大家恐慌了,會不會逼得有人狗急跳牆角下殺手啊?他心中煩燥,訓斥了趙雲一句,沒想到趙雲沒過多久又回來了,這次拿出一張1000兩的銀票。弄得緒之瀾哭笑不得,再次訓斥:“你是不是不想回老家種地?在監察院也敢收受賄賂,銀子沒收,這次看在趙尚書的面子,就算了!滾蛋!”
回到郡主府,緒之瀾才看到重陽公主送來的弓箭,心中煩燥,想到要去圍獵的事情,那就馬馬虎虎練練吧。
架起個靶子,叫個懂射箭的侍衛前來指導了一番,生手試射,閒雜人等都避開點,免得被郡主人誤傷。射箭這玩意,主要就是手穩,力量足。對內力強勁的緒之瀾來說,難點就在計算重力對箭失的影響。
轉眼十二到了,圍獵有展示國家肌肉,練兵尚武的意思在裡面,一個個鎧甲鮮明,緒之瀾也不例外。
緒之瀾對這種勞民傷財,把飼養的野獸拿來射殺的活動很不感冒,覺得純粹就是花錢裝逼。
皇上在隊伍中間,像緒之瀾和晉陽等公主們騎馬走在前面領隊。
一路上,百姓在路旁歡呼,除了讚美皇上威武之外,獲贊最多的就是親率6萬將士滅掉數十萬叛軍的陽洮郡主。單從氣勢上看,雖然緒之瀾走在公主們的後面,仍然顯得英姿颯爽,鶴立雞群。這種氣質不經過戰爭洗禮,裝是裝不出來的,就連禁軍首領武將軍都裝不出來,至少沒緒之瀾身臨其境後,展現出來的那種殺氣。
聽到百姓的讚譽,緒之瀾不自覺的挺直腰,被百姓愛戴的感覺很爽。
晉陽公主等人覺得很沒面子,一個個的扦了腰桿,想裝下逼,奈何連自己覺得沒緒之瀾那份氣勢。
皇家圍獵場離得並不遠,也就出金陵城40多里左右,隊伍走得不快,兩個時辰也到了。
到達之後,緒之瀾看整個獵場山勢平趟,估計方圓3公里都不到。聽說還有個大獵場,只是皇帝老了,不復當年勇猛,好幾年沒去了,帶大家到個小獵場來,估計也就是做做樣子,顯得皇上精神旺盛罷了。
搭帳篷這事情交給奴才們就行了,主子都跟著皇上進山,圍出個小動物來讓皇上放頭一箭。
緒之瀾跟隨著來到一個樹林較少的區域,禁軍士兵趕出三頭梅花鹿來,緒兆拉開寶弓,彎弓搭箭,氣勢雄偉,可惜沒中!
大臣們各種精彩馬屁在嘴裡憋了半天,結果沒用不上!
皇上也很尷尬,獵物已經受驚了,再放一箭,估計還是不中,那會更加沒面子!
“父皇老了,看你們5個,誰能替父皇射殺之?”
晉陽、紫陽、重陽和洛陽彎弓搭箭,衝了上去。
“陽洮,你怎麼不去?”緒兆側頭看向緒之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