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汪填海不會有什麼芥蒂,汪氏身邊這幾個人呢?
當然,最重要的是,程千帆非常清楚,汪填海滯留此地的時間越久,越好!
儘管他也知道可能性極其渺茫,程千帆心中還是忍不住期盼:
萬一突然不知道從何方來一發炮彈,雪鐵龍防彈車防得住子彈,總歸防不住炮彈吧?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期盼近乎於白日做夢。
這和期待還珠樓主筆下的蜀山派大師兄於萬里之外,一劍刺死汪氏,幾無二樣。
因為此,他決定一言不發,只為那明知道不可能出現的奇蹟。
……
當然,他本就是假作是怕楚銘宇訓斥,找了個藉口下車躲避,就這麼不說話,實際上反而更加合理。
不過,此時此刻,程千帆敏銳的注意到了,在日軍軍曹以‘支na’之詞語羞辱時候,刁武龍眼眸中那隱藏的憤怒。
日倭不僅以武力侵華,就連言詞上也處處侮辱華夏。
對於任何有血性的中華兒女來說,“支na”是一個帶有強烈國恥烙印的稱呼,令人出離憤怒。
“支na”一詞,按照西洋人的說法,是中國古代王朝“秦”的諧音,或是英文 China的音譯,這一詞彙本身原先並無惡意。
甲午戰爭前,日本一般以“清國”稱呼中國。
不過,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已有新國號的情況下,日本人拒不稱“中華民國”,卻故意選擇“支na”一詞取代‘清國’,這本身就是一種輕侮的態度。
民國後,日本國內從官方檔案、報刊用語到民間談話,對中華只以“支na”相稱。
甚至於,日本方面向北京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遞送的外交照會也無視起碼的國際禮儀,不稱“中華民國”而稱“支na”或“支na共和國”。
當中國官方提出抗議時,日本則狡辯“支na”並無輕蔑之意,只是日本的習慣用法。
不過,程千帆卻很清楚,日本在日本本島,他們把本州西部區域稱為“中國”,其寓意是中國在日本島之內,狼子野心和卑鄙手段可見一斑。
此外,日本使用“支na”一詞,還有分裂我華夏之野心。
在日倭的官方檔案中,所謂“支na人”的界定,只限於所謂的“中國本部”即長城之內十八省的居民,而對其他地區的人只以“滿洲人”“蒙古人”“藏人”等相稱。
這明顯是把華夏這一多民族的國家割裂成多塊,以利其分別控制。
侵華戰爭,被他們稱之為“支na事變”。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那夥日軍,在日軍內部的正式名稱是“北支na駐屯軍”。
進攻上海、南京的日本部隊稱之為“中支na派遣軍”。
日軍官方名稱如此,其所部士兵對於中國人的蔑視和侮辱是刻進了骨子裡的。
此時此刻,刁武龍的那一閃而過,似乎掩飾的很好的恨意被程千帆成功捕捉,他立刻將此細節記在心中。
他的心中一動。
……
“軍官先生。”程千帆忽而開口說道,“這輛車內載有尊貴的汪填海先生,汪先生是受到貴國首相閣下接見的貴賓。”
他看著日軍軍曹,“就是貴國添皇陛下,也對汪先生稱讚有加,對於汪先生所極力堅持之和平運動表示支援。”
日軍軍曹臉色陰沉,冷冷看著這個說了一口流利的福島口音的日語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