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如此,周涼還看到了此間事隱藏的一個資訊。
他除了找到‘中立報館’以及親近公館派的報館之外,還故意找到了有著親日背景的《東亞日報》,目的就是試探日本方面的態度,確切的說是試探影左禎昭的態度。
《東亞日報》的背後有影左禎昭的影子。
《東亞日報》沒有拒絕,選擇答應為汪先生抵滬造勢,原意共襄盛舉,這說明了影左禎昭的態度。
且不提日本內閣、軍部對待汪填海政權的態度,影左禎昭出於其自身的利益考慮,他是希望見到汪氏的壯大的,最起碼現階段是這樣的。
汪氏愈強,日本方面只會愈發重視,而在背後促成、並且對於汪氏影響力很強的影左禎昭的地位愈穩固。
“這說明日本人內部還是有頭腦清醒的,他們知道,要追求最終的和平,離不開汪先生和周先生這樣的政治領袖的支援。”李萃群在一旁說道。
周涼看了李萃群一眼,微微一笑。
從骨子裡來說,對於此人,他目前還不太看得上,不過,現在先結下一個善緣倒也不妨。
“汪先生來上海,頓有撥開烏雲見天日之感啊。”經暮雲高興說道。
幾人互相看了看,皆是哈哈大笑。
……
送走了周涼,丁目屯、李萃群、經暮雲三人突然有些沉默。
“從周先生的反應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經暮雲看了兩人幾眼,打破了沉默說道,“最起碼,我們現在主動投靠汪先生,他們是需要的。”
“經兄所言甚是。”丁目屯緩緩地說。
李萃群也是點頭表示認可,“還要感謝經兄卓見。”
丁目屯、李萃群一夥只是一支特務力量,雖然有日本人撐腰,但是,最多隻能說是攫取錢財利益,但是在政治上想要有所作為是極難的。
向汪填海靠攏,這是經暮雲給丁目屯以及李萃群的建議。
經暮雲直接對丁目屯以及李萃群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丁目屯雖然在國黨內部也算是元老,但是,實際上號召力也就那樣,別說黨外很多人不知道丁兄你,即便是在黨內,如若不是cc系的人,也是很少有人曉得的。
至於說李萃群李老弟,你在黨內的號召力還不如丁兄呢。
無論是丁目屯還是李萃群,雖然覺得這話實在是難聽,但是,卻也知道確實是如此。
經暮雲最後給出的建議是投靠汪填海:
汪填海手中沒有敢拼敢殺的能人,去了正合適。
丁目屯、李萃群思索商量後,認可了經暮雲的提議。
隨後,兩人便想辦法同汪填海方面接洽。
他們不敢也夠不上直接聯絡汪氏,只能繞彎子接近。
丁目屯選擇向周涼發出試探性的接觸。
丁目屯和周涼都是湖南老鄉。
兩人雖然不熟,但是,丁目屯有一個朋友兼武楊,兼武楊雖然不認識周涼,但是,兼武楊認識周夫人。
故而,丁目屯拜託兼武楊接觸周夫人,然後迂迴接近周涼。
不過,兼武楊在香港盯了周涼夫人好些天,卻一直沒有機會見到周涼,只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