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南非高原地區是東非的能源和礦產基地,同時又是東非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該專案完成後,對於東非國力的增益效果最大。
恩斯特也清楚這一點,相較於其他調水工程,只有南非高原的東水西調涉及到南非高原地區工業發展,而其他幾個引水工程,側重於為農業服務。
所以他說道:“關於南非高原的東水西調工程,你們不要急於求成,如果有什麼問題,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這種大型水利建設工程,根本目的在於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以,你們不用急著在五五規劃期間就倉促建設,對於這個專案,可以在十年,乃至二十年內完成。一切以穩妥為主。”
這種大型調水工程的建設週期通常都在十年以上,當然,這是一般情況下,事實上,進入20世紀後,東非因為工業水平提升,大型工程建設能力也突飛猛進。
而且,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各種堪稱奇蹟的大型工程專案之後,這也導致東非部分官員產生了一些輕浮之心。
對於,部分官員的這種心態,恩斯特是能理解的,畢竟不管是全國水利建設,還是人工運河建設,亦或者鐵路、公路、橋樑、港口等大型基建專案,東非政府基本上按照預期實現了這些驚人的成就。
但是,從上個世紀到本世紀初,東非完成這些工程都突出一個特點,那就是追求“快”。
至於為什麼如此,這就和恩斯特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要求有關了。
要知道在恩斯特殖民東非以前,如今東非全國幾乎可以稱之為“處女地”,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而且氣候環境也相對惡劣。
而當時,東非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局勢也不容樂觀,周圍可謂群狼環伺,當時帝國主義正準備掀起瓜分非洲大陸的熱潮。
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東非的殖民活動,不能夠迅速轉化為實力的話,那當時黑興根王室所做出的所有努力,恐怕也只是為當時的列強國家做嫁衣。
所以在南非戰爭以前,黑興根王室的任務就是“迅速佔領,迅速移民,迅速開發,迅速建設。”
將東非殖民地打造成家族的自留地,並且有能力在和列強的競爭和威脅中保住殖民成果。
要趕在19世紀八十年代來臨前,在非洲大陸上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農業和工業基礎,甚至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足以應對其他殖民者的威脅。
而這就導致東非前期的任何專案都追求“快”,主要表現在戰爭和農業建設兩個方面。
而到了八十年代後,東非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甚至已經建設成了一定規模的國家,這個時候,東非依舊不能鬆懈。
因為這個時候,歐洲列強也正式開始大規模湧入非洲,於是在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積累和發展後的東非,第一次開始了和列強國家的直接衝突。
而東非當時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葡萄牙和英國,這直接引發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南非戰爭,東非也直接透過這一戰,確立了東非在非洲的地位。
而南非戰爭,並不意味著東非的發展就結束了,這個時候東非作為一個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性大國,開始參與國際競爭中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工業發展領域和世界其他國家同臺競技,畢竟落後就要捱打,當時東非依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這也就意味著東非依舊面臨著帝國主義國家捲土重來的危機。
就像近代埃及在阿里的改革下,短暫雄起一樣,當時埃及透過一系列改革,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富國強兵”,但是具體效果依舊沒有擺脫“落後農業國”限制,在英法重回埃及後,阿里改革也就正式宣佈失敗。
而九十年代初的東非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農業國面對工業國就是沒有優勢,即便暫時取得勝利,後面也大機率會失敗,這主要是容錯率的問題,工業國的容錯率就是比農業國要高的多。
就比如南非戰爭,東非勝利帶來的也就是一段時間的和平,但是作為失敗者的英國卻幾乎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如果當時東非躺在南非戰爭功勞簿上,不再發展,後續必然會面臨新的危機。
所以,在九十年代後,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把東非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就成了當時階段東非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務。
而九十年代以後,東非的工程建設進度比之前更加誇張,短短三十年時間,東非就建設了二十多萬公里的鐵路,數百萬公里公路,改造一大批現代化港口,鋼鐵產量每年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可以說一戰以及一戰前的東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和工程領域的奇蹟,從而徹底奠定了東非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基礎。
但這一個個經濟奇蹟的背後,都不能忽視一點,那就是為了儘可能擺脫貧窮落後的現狀,東非同樣犧牲很大,而且在建設上盲目追求速度,也埋下了不隱患。
總結來說,就是過去東非粗獷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如今東非國家的實際情況。
在成為初級工業強國後,東非同樣要面臨“人工成本上升”,“世界工業產能過剩”,“各國關稅壁壘”,“產品競爭力不足”,“科技水平低下”等等各種問題,所以從五五規劃開始,東非經濟發展的轉型也就此開始。
而在工程建設領域,過去東非盲目追求進度,從而忽視工人安全,對生態造成的影響,設計不科學等等問題,現在肯定是不行了。
簡單點說,過去東非為了經濟發展完全不把人命當成一回事,但是過去東非有黑人勞工可以犧牲,現在肯定不能拿本國公民的生命安全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