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市。
在受到瘟疫衝擊之後,東非政府迅速展開了相關行動,從一月份開始,東非就對歐美船隻進行嚴格的審查工作,二月後,擴大到針對全世界所有國家。
因為目前東非政府也不清楚,哪些國家沒有受到瘟疫的影響。
“目前全國上報的病人數量是一千三百七十二例,其中西部的幾個港口城市就佔了六成以上,東部也出現了大量疑似病例。”
“歐洲國家紛紛告急,北美各國也因為和歐洲頻繁的貿易和交流,成為現在的世界第二大疫區,瘟疫正在沿著海路向全世界範圍擴散。”
東非衛生部給出的資料,可以說觸目驚心,要知道在東非的嚴防死守下,東非的感染者都超過千人,而那些沒有做好相關準備的國家,至少要乘以十,而歐洲和北美就更不需要多說了,估計歐美各國政府根本就統計不過來。
而這僅僅是如今東非衛生部獲得的資料,誰知道東非到底有多少感染者,畢竟歐洲大流感很容易和其他流感混淆,再加上瞞報的資料,情況顯然不會太樂觀。
恩斯特說道:“對於疫情,顯然不能放鬆,我們至少要做好準備挺過最艱難的一年。”
大部分瘟疫都是在爆發之初,或者中間階段顯得威力巨大,而恩斯特判斷,這次疫情可能要持續兩到三年時間,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場瘟疫應該會自然消亡。
前世的西班牙大流感就是如此,而東非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度過疫情最嚴重的階段,將損失降到最低,除此外別無他法。
畢竟前世科技那麼發達,應對瘟疫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恩斯特很大程度上不相信如今東非的科技和醫療水平能夠馴服歐洲大流感。
接著恩斯特說道:“從今天開始,對首都進行戒嚴,嚴格監控進入萊茵市的人員,並且對進入萊茵市的人員進行審查,非必要情況下,最好不要到萊茵市。”
不管怎麼樣,恩斯特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安全,現在萊茵市還很安全,沒有相關病例。
畢竟,萊茵市處在內陸,而疫情主要來自沿海地區,就算要擴散到萊茵市也需要時間。
民政部部長沃爾尼茨問道:“陛下,是直接切斷萊茵市和外部的聯絡麼?”
恩斯特說道:“切斷?不要異想天開,萊茵市作為首都,根本不可能切斷和外部的聯絡,光是幾十萬的吃喝拉撒,難道不需要人麼?”
“還有地方官員到萊茵市述職,彙報等工作也不可能讓阻止。”
“所以,用的不可能透過行政指令,來強行實現這一點,而是‘提倡’這一概念,同時加強消殺,檢查工作。”
如果時間放在十年前,東非政府這麼做可能不會有太大問題,畢竟那個時候,東非是典型的行政計劃指令國家,民眾接受度也高。
現在,東非都放開自由市場了,想要讓民眾乖乖服從政府的命令,顯然是不容易辦到的。
當然,如果強推的話,自然也可以做到,但是恩斯特可不想搞得天怒人怨。
恩斯特說道:“時代已經變了,國家的經濟體制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辦法來對抗這次瘟疫。”
“現階段,東非抗擊瘟疫的辦法應該是在儘量維持社會正常生產執行的基礎上,盡最大的可能推行相關防疫政策。”
當然,這麼做的話,東非防疫的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不過恩斯特很清楚,就算東非真的推行全面疫情管控,以國民生命安全為第一目的的話,那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東非民眾不僅不會對政府保證大部分人的生命安全而感恩戴德,反而會因為政府的政策束縛,而對政府的行為感到不滿。
就算東非真的搞全國戒嚴,那也不可能把疫情拒之門外,所以恩斯特的主張是民眾生命安全和經濟並重。
恩斯特說道:“我們把政府該做的做到位,至少要讓民眾相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畢竟真把他們關在屋子裡,他們又不願意。”
作為一位專制君主,恩斯特本身就沒有道德底線,要不然東非這個國家也不可能出現。
“趁著這個時間段,也正好推進一下經濟相關的政策,促進國內的經濟轉型,一方面刺激和推動企業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提高服務業質量,完善國內經濟迴圈系統。”
本身因為一戰的結束,東非經濟就受到了重大挑戰,這個時候,正好借用歐洲大流感推動經濟轉型工作的開展。
目前東非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質量較差,雖然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是相對於歐美各國,東非產業依舊以中低端產業為主。
第二則是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的訂單大幅度減少,這對東非現在的產業結構形成了巨大沖擊。
而想要應對這次衝擊的辦法無非是兩點,要麼拓展海外市場,要麼提高國內民眾的消費能力。
但是,拓展海外市場顯然在現階段是行不通的,隨著一戰結束,世界秩序重新迴歸平穩,東非已經失去了拓展海外市場的優良外部環境,反而要應對歐美各國的新一輪挑戰。
當然,歐洲各國想要恢復經濟生產至少還需要數年時間,當下,東非主要的競爭對手依舊是美國。
不過,單單是美國,就足夠讓東非頭疼了,畢竟美國的工業產能並不比東非遜色多少。
而之前,美國因為歐洲戰爭的原因,國內工業生產能力本來就拉到極限,所以,美國對東非經濟上的威脅十分巨大。
當然,為了應對美國工業的競爭,東非也並非沒有準備,畢竟從四五末期開始,東非就已經開始強調經濟轉型,這就是為了避開美國的競爭。
美國的工業實際上和東非處於半斤八兩的水準,而擁有更多中高階產業的歐洲各國,現在還沒有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