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發動戰爭,英國和法國也會日益沒落,而對於俄國,俄國確實是帝國的心腹大患,但是當前俄國民眾在工黨的蠱惑下,表現出了比沙俄時代更強的韌性。”
“工黨這種理想主義確實凝聚了俄國的民意,但是,對於這種政治模式,終究只能在早期發揮作用,我們應該從經濟和外交領域下手。”
“讓俄國陷入經濟封鎖的困境之中,只要經濟發展陷入困局,那俄國這種理想主義政府,勢必會因為麵包和牛奶的現實問題,而陷入自我消耗之中。”
根據赫爾曼的說法,俄國工黨就像一個涉世未深青年人,抱有對未來的憧憬和激情,但隨著時間推移,面對現實社會的毒打,終究會落入生活的蠅營狗苟,最終精神內耗,甚至自我崩潰瓦解。
當然,威廉二世並不這麼看,他說道:“誰在乎俄國工黨的未來會怎麼樣?而是俄國工黨對俄國命運的影響,在俄國工黨領導下,他是否對俄國的國力有增效作用,從而影響到未來帝國對歐洲的戰略。”
威廉二世的話也很有道理,俄國工黨不代表俄國,他擔憂的是俄國的變化,就像農奴制時代的俄國,如果不進行改革,也就無法進步,那就是德國和整個歐洲的“好”朋友。
而俄國工黨這種愣頭青,顯然和沙俄政府不一樣,威廉二世擔心他們的一些政策使得俄國國力大增。
赫爾曼說道:“所以陛下,我剛才就說了要對俄國進行全面的經濟封鎖,以及各個領域的制裁,來限制俄國的發展。”
“而這需要世界其他國家和我們的合作,畢竟俄國工黨不僅是德國的威脅,同樣是世界的威脅。”
“就像這次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俄國人的軍事能力依舊拉胯,但他們的思想極度危險,而思想的傳播是不分地域和國家的。”
“這種危險思想武器能夠跨過德國,影響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以反工黨是全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
“而且,我們早就對其他國家的消極怠工感覺不滿了,我們德國處在對抗俄國的一線,他們卻在背後幸災樂禍,應該想辦法讓他們也出工出力。”
“關於國聯的問題,我們應該也可以和英國達成妥協,但是國聯必須把打擊俄國和世界各國工黨作為必要的政治議題。”
關於國聯,也就是國際聯盟,這個國際組織還是被英國人提了出來。
至於為什麼英國人依舊想組建國聯,實際上也和如今英國的困境有關,英國人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的避免本國霸權的衰退。
畢竟世界霸權的過渡從來都不是和平過渡的,英國獲得世界霸權,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海上馬車伕荷蘭,以及老冤家法國。
所以,英國人很清楚,想維護英國的世界秩序,就必須儘可能的阻止戰爭的爆發。
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一戰已經證明,英國在面對戰爭時,已經力不從心,面對德國,東非,美國這些新崛起的世界大國,英國的軍事權威大打折扣。
而在軍事上無法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英國只能從其他方面想想辦法,而國聯就是英國繼續維持其世界霸權的一項重要舉措。
但是,和前世不一樣前世英國是一戰的勝利者,所以英國順勢組建和主導國聯這一國際組織,勉強可以做的到。
但是,在東非影響下,這個時空的一戰變得面目全非,英國想要組建國聯,就必須拉攏“合作者”。
而目前,英國就在積極拉攏德國和法國。
至於為什麼選擇德國這個一戰裡的死敵,這是兩相其害取其輕的做法。
現在歐洲方面,德國有俄國的制衡,所以英國也不擔心德國的威脅,而且一戰證明了德國這種半內陸國家,地緣劣勢過於顯著,英國還是可以做到壓制。
可是,海外的東非和美國,就並非如此了,不僅有著恐怖的體量和規模,而且很難受到英國的遏制。
所以,想要制約這兩個國家,英國能想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整合整個歐洲的力量,來壓制兩國的發展。
而現在歐洲大陸上,德國顯然是英國無法避開的國家,不解決德國,國聯就無法組建。
雖然說把德國拉入國聯,會分化英國的權利,但是總好過全世界沒有統一的管理要強的多。
所謂對全世界的統一管理,主要是為了穩定舊的國際秩序,為英國和整個歐洲服務。
換句話說,前世國聯由英法兩國主導,而這個時空裡,英國的打算是英法德三國主導國聯,畢竟三國都屬於歐洲國家,當然,這個新的國聯裡,英國依舊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德國對於英國組建國聯,一開始實際上並不感興趣,畢竟這個國聯依舊是事實上屈尊於英國之下。
不過,現在赫爾曼打算拿這個國聯做文章,從而分擔現在德國所面臨的壓力,這是務實的體現。
當然,他心裡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英國人說話很正確,那就是:“如今世界格局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我們歐洲內部的消耗,以前歐洲是世界中心,對於其他板塊具有壓倒性優勢。”
“但是,現在美國和東非這種歐洲之外國家的崛起,已經對歐洲的霸權產生了重大威脅,如果歐洲衰落了,大家都不會好過。”
“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消弭分歧,來應對歐洲以外的威脅和競爭,否則以美國和東非的經濟體量和工業規模,超越歐洲也是遲早的事。”
“看看如今歐洲市場上開始出現的大量美國和東非製造的工業品,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共同威脅,德國也不例外,畢竟現在德國就是歐洲工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讓美國和東非做大,德國也是受害者。”
德國工業確實面臨著競爭,尤其是東非,在一戰期間,大量東非工業品湧入原德國的傳統市場。
所以,在一戰結束後,赫爾曼和威廉二世為首的德國政府才會暗地裡想把東非的影響力,擠出東歐,中東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