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俄軍有著顯著的數量和火力優勢,並且戰鬥意志也比烏克蘭和波蘭等軍隊要高許多,但是背靠著精心建設的防線還是抵住了俄國的第一輪攻勢。
轟隆……
頓巴斯的炮火掀起巨量的煙塵,火藥味瀰漫在空氣當中,震耳欲聾的炮聲給予了烏克蘭士兵極大的心理壓力。
但是,這並不足以讓頓巴斯的烏克蘭軍隊心理崩潰。
一名參加過一戰的烏克蘭老兵在聽到俄軍炮聲的第一時間,熟稔的大聲嘶吼道:“進入坑道,該幹活了,孩子們!”
在老兵的帶領下,烏克蘭軍隊的新兵沒有因為俄國人的炮火驚慌失措而自亂陣腳,恐慌可以傳播,而鎮定同樣如此。
在漫天炮火的掩護下,大片的俄國赤軍敢死隊,開始了第一輪進攻,手握著莫辛納甘,曲弓著腰背試圖靠近烏軍陣地。
“機槍手等敵人進入射程後開火,給我盯死人群密集的地方,這個時候不要害怕浪費彈藥!”
“蠢貨,誰讓你現在就開火的,我剛才不是說過等敵人進入射程再打,現在開火只能攻擊空氣……”
噠噠噠……
在烏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的掃射下,敢死隊面前就好像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毫無疑問,在這種平原地帶上,烏克蘭一方的視野極其開闊,這讓赤軍的大部分行動都被烏克蘭軍隊看在眼中。
而且藉助射擊孔,各種掩體,烏軍士兵能夠從容不迫的屠殺赤軍敢死隊。
在這種劣勢的情況下,赤軍指揮官果斷的停止了這種毫無意義的送命活動。
但是,這個時候在烏克蘭軍隊的將領們指揮下,烏克蘭軍隊開始對俄軍陣地進行了報復性的反擊。
雖然在火力上,烏克蘭不如俄軍,但是規模和數量也差不了多少,有著歐洲各國捐助的武器彈藥,至少短時間裡不需要擔心被消耗殆盡。
轟隆……
烏軍的炮兵開始針鋒相對的還以顏色,重點打擊赤軍的炮兵陣地和戰壕。
而且,很顯然的一點,那就是歐洲各國援助烏克蘭的火炮,步槍和機槍,效能上要比俄軍裝備要可靠的多。
而德奧兩國對烏克蘭軍隊的訓練,這個時候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使得烏克蘭士兵能儘可能的發揮這些先進裝備的威力。
雖然因為時間的原因,肯定無法做到像一戰中德法士兵那樣的精確度和從容,但對付俄國赤軍炮兵就綽綽有餘了。
唯一可惜的地方,在於烏克蘭的火炮和彈藥數量有限,後續想要大量補充,就必須依賴後方的運輸,甚至需要從德奧兩國補貨。
而俄國則完全不同,俄國一側的烏東地區,本身就是原沙俄時代的重工業基地,在戰爭爆發的同時,各個軍工廠開足了馬力生產武器彈藥,而且可以就近供應前線赤軍使用。
可以說當下,俄國和烏克蘭雙方各有優劣,不過總體上俄國一方佔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主要是雙方國力上的懸殊差距,但是並無法有效轉化為前線軍隊的戰鬥力。
哪怕赤軍的戰鬥意志再強,顯然也不可能靠著血肉之軀硬扛炸彈和子彈的攻擊。
除非能夠突破到頓巴斯的塹壕之中,貼身肉搏才能將這種戰鬥意志完全發揮出來。
但是,現在在機槍,火炮的壓制下,很難突破到烏軍的陣地前沿,更別說和偽軍實現近戰了。
而遠戰上,赤軍的優勢也並不大,只能透過優勢火力和裝備更加精良的偽軍打的有來有回。
就這樣,雙方在第一天時間裡,進行了多輪炮戰,衝鋒和反衝鋒,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計程車兵,就像韭菜一樣,被無情的戰火一輪又一輪的收割著性命。
而這也讓雙方的指揮官極其惱火,尤其是作為進攻方的俄國赤軍軍官。
“該死,烏克蘭偽軍佔據著地理上的優勢,靠著頓巴斯防線,偽軍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安全,這很不利於我們進攻,如果我們不想傷亡過大,那需要更多的火炮,來摧毀偽軍的要塞和陣地。”
“偽軍裝備了大量原本同盟國和協約國遺留下來或者近期支援的武器裝備,這是一個十分糟糕的情況,因為世界大戰的原因,誰也不知道歐洲各國積累了多少彈藥庫存。”
“就我們本國的情況來看,帝國主義積攢的軍火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畢竟英法德奧等國家的工業水平可是比帝俄時代要強的多,他們的武器彈藥庫存肯定也比沙皇時代俄國要多。”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歐洲的列強也包括曾經的沙皇俄國,都積累了數量驚人的武器庫存,當然,這其中還包括龐大的武器彈藥生產線。
而就現在俄國的狀況來說,俄國工黨政府主要繼承的就是沙皇時代留下的兵工廠,至於武器彈藥這方面,雖然也不少,但是因為當初沙皇俄國軍事上的大潰敗,很多都被烏克蘭,波蘭等國家繼承。
這也是目前烏克蘭軍隊主要彈藥來源之一,不過如果烏克蘭的傀儡政府,不能重新組建自己的國防軍工體系,那這些庫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只能越打越少。
前線俄國赤軍指揮部對這一點十分清楚,但是烏克蘭雖然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可他們背後卻站著多個帝國主義強國,尤其是德奧兩國,都有十分強大的軍工生產體系。
所以一名俄國將領說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非我們能夠想到辦法,儘快突破頓巴斯防線,否則我們就有可能陷入當初德國和協約國在西線長期對峙的僵局。”
“但難點就在於,偽軍構築的頓巴斯防線已經比較穩固,同時他們不缺乏戰爭所需的武器彈藥和各類物資,有著打長期塹壕戰的基礎。”
“這絕對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畢竟連烏克蘭的偽軍都無法第一時間剿滅的話,那等到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恢復元氣之後,不排除他們可能出兵烏克蘭的情況,如果情況真到了那個時候,那將對我們大大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