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情況大不了退出戰爭,繼續回到美洲當烏龜,反正同盟國也不可能隔著大西洋進攻美國本土,藉助地理優勢,以及世界第三的海軍實力,美國守住本土的信心還是有的,這也是美國為什麼敢直接下場站隊協約國的原因。
而且這麼多年,美國已經習慣了在美洲自娛自樂,真要被封鎖,情況也壞不到哪去。
聽完政府高層們的分析後,恩斯特問道:“既然如此,現在你們認為我們東非接下來如何應對如今的國際變動。”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陛下,我認為我們應該加速和英國關於印度洋勢力劃分的談判,之前法國人已經打好了樣板,而英國人一直都畏畏縮縮,毫無誠意。”
“如今,英國截斷波斯灣貿易,本身就是對東非利益的損害,而對此英國政府一直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覆。”
“所以,實時的展現我們的軍事肌肉,也能讓英國在必要的地方對帝國妥協。”
英國能夠截斷波斯灣貿易線路,必然也經歷了和東非政府的多輪政治以及外交上的博弈。
畢竟沒有東非的默許,英國人也不可能如此成功的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地區。
這種博弈主要體現在心理上面,任何一個操作不得當,就有可能導致地區格局的變動。這種國家層面在心理上的博弈,是國際交往的常態。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政治上的賭博,尤其體現在小國和大國政治外交活動之間。
克里斯蒂亞諾說道:“我們雖然沒有在印度洋採取行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東非本就應該沒有收穫。”
“尤其是英國,在波斯灣和紅海的軍事行動,以及之前英國封鎖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等,都切實損害了帝國利益。”
“這一點,英國必然要給予帝國滿意的答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劃分印度洋勢力範圍,尤其是塞席爾等戰略要地,最好能透過和英國的談判,落入帝國手中,進一步鞏固帝國在印度洋的戰略安全。”
簡單而言,克里斯蒂亞諾的想法就是趁著如今英國在全球戰略中的虛弱,東非應該獲取到一些切實利益。
恩斯特對於克里斯蒂亞諾的看法表示了認同:“確實如此,不管歐洲戰局如何變化,戰後的世界格局變化,必然是歐洲勝利者重新主導歐洲的秩序,並且依託歐洲對其他地區進行打壓。”
“我們面臨這個問題,美國恐怕也是如此,而這就要考驗帝國的實力了,所以從務實的角度,要保證帝國未來發展不受到歐洲的限制,我們理所應當的應該控制更多的海外殖民地。”
如今東非處在戰略主動的地位,這個戰略地位就讓東非必然成為兩大陣營拉攏的物件,而也正是這種地位,也方便了東非對兩大陣營的敲詐勒索,這一點不像美國,美國已經加入戰爭,那就只能和協約國一條路走到黑。
而目前,同盟國基本上拿不出什麼可以吸引東非的切實利益,協約國中,法國表現不錯,透過部分領土交易穩住了東非。
只有英國的誠意很不夠,所以東非在接下來的和英國外交活動中將會表現出更加強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