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畸形的貿易形式,其實是一種新型的三角貿易,隨著一戰的進行,兩大陣營中,協約國還好,畢竟英法兩國家大業大,還有殖民地在背後支撐,同盟國的錢包卻被一眾“中立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榨乾。
而作為同盟國陣營最大的經濟合作“夥伴”,東非精心為同盟國制訂了一系列方案,來解決他們的資金壓力。
如今,東非和同盟國的貿易總結而言,就是“什麼都可以換”。
黃金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根據東非政府的判斷,同盟國中,大量黃金流向東非,協約國陣營裡俄國的黃金儲備也大部分流入東非。
而英法方面則有美國的競爭,而且隨著美國國內產能的擴增,如今美國和英法兩國的貿易,已經在1916年的8月份之後反超東非。
當然,這其中也有東非將貿易重心向南方國家轉移的因素,雖然和歐洲的貿易利潤更大,但是和同南方國家的貿易相比,這只是短期利益。
畢竟不管最後,歐洲戰場的勝利者是誰,最終勝利者都將重新控制歐洲市場,並且將東非和美國這些域外國家趕出去。
不過,雖然在北大西洋麵對美國的激烈競爭,恩斯特已經很滿足了,因為事先準備,從1914年到1916年,兩年時間裡,東非就已經徹底回本,不僅還完了戰前的貸款,而且從兩大陣營手中獲得了大量真金白銀。
而且,目前東非在對英法兩國為主的協約國貿易中,稍微遜色於美國,但是同樣佔據著大量份額,這些市場份額將會繼續發揮作用,為東非帶來更多的利潤,一直到戰爭結束。
而今,東非和同盟國間的貿易,雖然隨著蘇伊士運河,和北大西洋航線的阻礙,大幅度下降,但是巴格達鐵路線,依舊能為東非帶來大量利益。
可是,即便如此,同盟國也面臨著緊張的財政壓力,艱難的支撐著巴格達鐵路線的貿易維持。
所以,東非政府對同盟國的訴求,從債務,黃金開始轉向人才,技術,勞動力,物資等一切可以變現的財富。
而其中勞動力變現,就體現在東非和同盟國之間的人口交易,東非為了開發南洋殖民地,並且為了在當地培植“萊茵人”,需要白人移民作為調劑,而其中,又以女性白人移民優先。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東非本土,波斯灣,南洋三個地方的三角貿易。
東非本土的商船將工業品,糧食,戰略物資輸送到巴士拉,再將巴士拉的歐洲戰爭難民,送到南洋殖民地,返航本土時再帶上南洋地區的貨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
當然,新三角貿易的規模,肯定無法和黑奴三角貿易相比,目的也不同,但是形式表現上沒有太大區別。
……
卡爾帶著滿載烏克蘭人的車隊向著巴士拉東南的小鎮法奧而去,一路上塵土飛揚。
波斯灣沿岸大部分割槽域,基本上都是沙漠,所以從巴士拉到法奧之間也不例外,兩地間根本沒有公路。
所以汽車只能在沙地上行駛,車廂裡的難民,猶如豬玀一樣,被塞滿了後車廂。
揚起的沙塵落在他們的身上,並且往他們的嘴巴,鼻孔和眼睛裡鑽,他們可不像全副武裝的東非人,帶著頭巾和墨鏡,只能遭罪。
車速很快,畢竟從巴士拉到法奧的距離可不短,即便直線距離也有將近兩百里路。
而卡爾的車隊為什麼要前往法奧,這也和如今巴士拉港的狀況有關,目前巴士拉港的擁堵情況已經達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