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準備出發吧!”維爾納·約裡說道。
在前線進行著戰爭的時候,東非殖民地也在加快移民的速度度。
東非內湖部隊也加入了移民和物資的運輸任務,姆萬紮船廠加班加點趕製船舶,加大內湖部隊的運力。
除了水路,東非也開闢了內陸移民輸送線路,內陸上耗時耗力,所以軍用物資等急於運輸到前線的物資主要靠內湖部隊運送。
第一批前往西北的移民是和亞爾曼的部隊一起出發的,他們用簡易的獨輪車推著糧食,帶著防雨布就隨軍出發了。
全程走路正好一個月左右時間達到蒲隆地和卡拉維,快則二十八天,晚則三十天出頭,而如果在姆萬紮有水路,最快二十三天就能到達。
當然,全靠步行肯定是不可能的,東非殖民地湊出了大量牲口和車輛,用來轉運移民和物資。
同時以沿途的村莊和城市為據點,分段為移民和軍隊提供便利,準備口糧和飲用水,大大節省了時間。
尤其是中央區和上濱海區,村莊密集,人口多,加上畜牧業開發的早,臨時能借出大批運力服務移民。
目前,每天到港的移民,大約在三千人左右(有浮動,有的月份移民多,有的月份移民少),這是最近德意志移民和巴拉圭移民疊加的效果。
其中一千八百人左右,送往布西北的新佔領區,九百人左右送往西肯亞,剩下百十多則去往奧莫拉特(奧莫河流域)。
其中第一批到達蒲隆地和卡拉維地區的移民是5月3日,現在已經是六月份了(戰爭準備在四月初,五月份開戰)。
接近一個月時間,東非殖民地就像蒲隆地和卡拉維境內安置了五萬多人,好在現在東非殖民地是糧食生產地區,加上黑興根財團的託底,才能短時間供應如此多的移民。
如今戰爭進行了一個多月,東非軍隊已經快要突進到伊加拉和盧安達境內(軍隊行軍速度比移民快,所以軍隊和移民同時出發,但後期還是軍隊快一些)。
充足的移民保證了新佔領區域的開發,畢竟西北的土著國家已經擺脫了狩獵生活,靠原始農業生存,所以新移民只要接受土著的土地就行了。
而移民的工作主要是對土著的土地進行重新劃分和現代化改造,開發條件絕對要好過當初東非殖民地創業階段。
畢竟那時只有桑給巴爾蘇丹國在沿海有些種植園(那時東非殖民地還沒有吞併桑給巴爾蘇丹國沿海土地),所有土地都要自己開發。
去往西北的移民,可謂直接去撿現成的土地,當然,新移民也有自己的難處,那就是長達一千多公里的移民路線,對於這些從遠東和歐洲和南美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幸好,東非殖民地政府在沿線安排了眾多服務點,不然這趟旅途絕對非常慘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