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無論是在東西,他皆為這一使命而奮不顧身。在取得入蜀大勝後,劉備就對益州士們感嘆:
“我軍之所以銳師奮取,唯在忠義二字。”
也正是因為忠義,朝中一紙詔書就讓他放棄了益州,回到了洶湧的長安。也正是因為忠義,他毅然決然,丟開家中的妻兒,再一次率軍來到澠池前線。
此前在成都的時候,有不少人或輕或重的說過這些話。
如法正就曾私下說過:
“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甚至他的親信幕僚,也是他的妻弟楊修也說:
“成都天府之寶,今既無主,將軍豈無意呼?”
但這些都被劉備拒絕了,甚至為了避險還靜止益州士上門。
劉備之所以如此,正因他對漢室的那份熱愛。
劉備豈無私慾?但他明白,一旦他在益州割據,或可稱王,但漢室就一定是完蛋了。
而且軍中也不會有多少人跟隨於他。
因為他之所以有此威信,就是因為他是大漢的劉皇叔,是為匡扶漢室而奔走的劉玄德。
如果他為了私慾而壞了漢室中興的事業,那他如何還能扛著忠義這面大旗,如何還能讓部下門信賴。
再且說,現在的關西正是關鍵時候,周圍群雄環伺,如果是整體,那關西還有機會,可一旦他這邊分裂割據益州,那關西如何擋得住泰山軍?
所以他不能,也不想做什麼益州主。
但等他回到長安後,卻發現所謂的中興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
他為國大義而想,但如郭汜、樊稠、李傕這樣的人卻似乎只為他們各自的私利著想。
回到長安後,劉備在對天子劉協的上表中,分析了這一次動亂的原因,更反省為何大漢會一步步走到現在。
他說所謂中興漢室,非中興一軍也,而是要革鼎士心。自安帝以後,天下士家道德喪亂,逐漸以門戶私計而壞了公心,如不革鼎士心,那天下還是會回到老樣子來。
可以說,從劉備的身份和角度,能有此番思考正可見他是真的吸取了漢室上層的教訓,真的想要振作一番。
而當時天子果然大振,就表劉備為京兆尹,決意整頓士風。
但從來說的容易做得難,劉備發現了問題,但可悲的卻是解決不了問題。
雖然他有楊氏的支援,在關中豪勢中站穩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有威信對這些貴族世家們說三道四。
你劉玄德說咱們士風不行?你劉玄德也配?
一直就操朝野輿論計程車大夫們很快就將矛頭對準了劉備,言其擾動鄉野,爭權奪利,獨斷專橫。
很快,為京兆尹三月不到,劉備便離開了職司,再一次回到了軍中。
而關中又再一次恢復了平靜,又是那樣的上下相得,卻因循苟安如死水。
可劉玄德此舉卻又獲得了一批另類計程車子們的看待,他們發現只有劉玄德才是那個發現問題所在的人,這些早就不滿於世的智者們紛紛如鳥雀歸巢一般,雲集在劉備的幕府。
此為革故不成,反得關西豪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