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桑之事,百姓之維繫,國家之根本也。○。。。。。。。”
老者說的果然是這個,嶽東雷撇了龐瀾一眼,見其聽的好像認真,卻也眼神飄忽,顯然心思轉的並不比自己慢。
所以,他這心裡雖然對如此空談天下大事有點不以為然,卻也對這個同僚頗為讚賞。
久居淮右,又兼領兵多年,他和許多周臣不一樣,他非常明白,如今大周不缺口綻蓮花之輩,缺的是務實之臣。
像老者這樣的林下居士,光風霽月,崖岸自高,和其他縱談天下,也許能讓旁人覺得,果然見識非凡,不愧是文壇宗師,淮右瑰寶。
但那真的要看聽者為誰了,龐相美不知心裡作何想法,只他嶽東雷,聽著這番大道理,只覺似是而非,算不得什麼真知灼見。
老者說了很多,言及八百里秦川,西北蠻荒之地,河中河東等處,然後又說到河洛戰亂,話鋒就此按照嶽東雷所想,終於轉向了巴蜀。
最後得出結論,秦人連年征戰,國力日敝,不久,定然會加賦於百姓。
以蜀中一地,而養百萬之眾,蜀人必有反覆云云。
嶽東雷不時的點著頭,做贊同狀,但心裡已經對老者所說的幾載之後,西秦必然生變的說法不報任何期望了。
因為,西秦之所以強盛至此,根子上其實還在當年西秦景興年間進行的一些變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西秦所行之八分田畝制。
西秦國內上下。即便是皇家。都在往國庫之內交著稅賦。
這無疑讓西秦國內生出了許多動盪。甚至一直綿延至今,從景興年間開始,西秦高門大閥接連倒地,到了如今,衰頹之勢一發不可收拾,其因皆源於此處。
而西秦景興皇帝猝死宮中,也與這個脫不開干係。
弊端如此之重,但好處也顯而易見。西秦國力日強,就是因為國庫豐盛,足以支援征戰所費。
而且,沒有了高門大閥的掣肘,政令更加通達,而八分田畝制讓西秦大族焦頭爛額不假,卻也讓普通百姓得了好處,百姓之家稅賦之輕,實乃古今罕有。
這些年又輔之以罪役之法,徭役之輕。也非大周可比。
至於說上哪兒尋那麼多罪囚,西秦這些年的仗可不是白打的。敵國之軍兵,就是罪役的最好來源。
如果說這還不夠的話,那麼趙柱國那搜刮之名,又因何來?
金國,西夏,吐蕃,草原部族,多年之積蓄,陸續入秦,秦人國庫之豐,怕是。。。。。。。漢唐也比不了吧。。。。。。。
如此這般,還要說西秦國庫空虛的話,未免就有些可笑了。
想要在此事上做文章,不如在大周也行革新之舉,讓大家都多多少少交點稅賦好些。
但那可能嗎?
嶽東雷心裡苦笑,文風鼎盛,文人進學得官,便可不交稅賦,大大小小計程車林學子,就是靠著這條祖宗法度,才能或刻苦進學,或悠閒度日,或顯達於人前。
稍稍動一動,怕是要犯眾怒,就算是趙王,怕也不敢輕言於此,不然的話,千夫所指之下,這個王位,怕是要換個人來坐了。
秦人能夠磕磕絆絆的推行下去,因有景興皇帝,因有同門下平章事李某,因有大將軍趙某,還因有打爛了的蜀中作為試行所在,最重要的一條,還因為秦人尚武,文風不盛。
而西秦朝中權貴,地方大族,在皇帝一力推行,文武首領竭力壓制之下,再加上大軍連戰連捷,天下矚目,官民振奮之下,反抗也就沒那麼激烈了。
就算如此,付出的代價其實也讓人觸目驚心。。。。。。。。。。
大周要是也這麼來上一回,恐怕分崩離析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剛強的帝王,意志堅定的臣子,還要有許多因緣際會,才能讓這麼一番鼎革之舉延續至今,這些因由,幾乎缺一不可。
大周。。。。。。也許不缺意志堅定的臣子,但其他嘛,嶽東雷不得不喪氣的承認,秦人之制在大周根本沒有半點推行的可能。
一旦推行下來,就算他嶽東雷自己,也要反抗一番,兩淮岳氏,正是地方豪族之一,若不想弄的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嶽東雷就不會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