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公府的農莊,田地很肥沃,種的卻大多都是瓜果蔬菜,這在正經農家人眼中,肯定是敗家子才幹的出來的事情。&
但晉國公府又當別論,在這個上面,晉國公府的主人們,除了老太太之外,其他人都沒什麼話說。
農莊上住著的人口其實不少,足有近百戶人家,男女老幼俱全,來歷也是不一而足。
其中,最多的自然是隨著農莊賜下的農戶,這些人祖上大多都是遇赦不赦的犯官之後,身份極其卑賤,根本不在約定俗成計程車農工商四等之列。
他們身上罪人的烙印,很可能會一直傳承下去,很難得到改變,到了晉國公府這裡,則與家奴無異。
農莊上的管事們,卻大多都是晉國公趙石的親兵,傷殘的佔了多數,他們退出軍伍之後,不願回鄉,就被送到了這裡頤養天年,順便為晉國公府管理莊園。
剩下的一些人,則大多都是,已經出府的晉國公府下人僕役,這些人其實算是自由身了,只是自覺出去之後,孤苦伶仃,沒有依靠,便想方設法在這裡謀上一個位置,繼續為主家出力。
不過說實話,就像晉國公府內宅一樣,這裡的男女比例有些失調,女多男少的局面一直沒怎麼改觀。
因為這些年來,晉國公府陸續送到城南農莊的女子,可著實不少,而且,其中姿容靚麗者居多。
這些女人的來歷就更復雜了,出身宮裡的,來自異族的。在府裡犯了事情趕過來的等等等等。也不用一一贅述。
這些女人身上大多都有著故事。主人家不發話,沒人敢跟她們沾邊,幾年下來,便聚在了一處,在這裡弄了個女兒國出來,鶯聲燕語,好不熱鬧。
直到有一次李金花隨大長公主遊玩到此,順便巡視農莊。才覺著有些不妥,很快,晉國公府這邊便傳了話過來,准許這些女子跟農莊上的人家通婚。
實際上,這些女人的選擇餘地並不多,陸續來到這裡的退伍軍士是他們最好的選擇,晉國公府的下人則在其次,至於農莊上的那些罪臣之後,就不用想了,即便她們想嫁。那邊也不敢娶。
和大族私產最不一樣的地方是,農莊上沒有佃農。更不會出現幫傭,僱工之類的人等,因為這些賜田不允許買賣,又是從皇莊轉變而來,召用外人,便極為不妥。
所以,這麼一來,農莊上的人口增長的並不算迅猛,只是無依無靠之人的最後選擇罷了,而晉國公府的主人們,顯然對這次農莊也不很上心,畢竟晉國公以軍功起家,從來沒想做個大地主。
所以,現在農莊上的情形是,女兒國依舊存在,圍著主家的屋宅聚居,在農莊的最南面,依山傍水,生活的很是愜意。
而管理農莊的管事們,則散佈在農莊的土地上,管理著自己的一片田地,在他們周圍,則住著那些好友,僕從,在最外圍,是那些形同奴隸的罪人之後,於是便在農莊上形成一個個的小村落。
和皇莊上的等級森嚴不同,這裡比較寬鬆,但也絕非沒有等級存在。
說實話,這裡的生活很不錯,上上下下吃穿不愁,又有主家庇護,無所求的人們居在此間,正經是神仙不換。
不過這兩日,農莊上一慣的平靜被打破了,因為晉國公帶著家眷來到了農莊之上,住進了一直空著的宅院之中,農莊上一下就熱鬧了起來。
這次趙石帶著家眷出遊,雖然沒打出晉國公府全套的儀仗,但林林總總,卻也帶了數十人之多。
來到莊子上,安頓下來,一天也就過去了。
接下來,農莊上女兒國的女人們首先便戰戰兢兢的過來拜見,順手也就把屋宅中的一些雜事接了過去,之後便是農莊的管事們,很快,皇莊那邊也得了訊息,一個皇莊的管事太監便跑了過來,殷勤的探問晉國公府需要什麼。
這些都不用趙石如何操心,主婦們便都處置的井井有條。
而第二天,大長公主殿下“偶爾”出遊到此,碰見晉國公的家眷,相談甚歡,不忍驟離,最終決定在農莊上暫住些時候。
這麼一來,一大家子人算是頭一次湊了個齊整。。。。。。。。。。
不過,到了這裡的頭一天,趙石便收到了一封戰報,是從西邊傳過來的,西夏最後一位上將,藉辣思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