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佛教的輝煌時期,正是這位苦行僧所在的時代,雖然他沒有成為佛教最高的領袖之一,但是其地位,不比他們低,甚至還要高上一些,佛教的第一代護法金剛的創始人。
原本是魔道巨擘的他,心性雖然變了,可是那骨子裡的殺念依然存在,對於他來說,有些時候施展雷霆手段,也是彰顯菩薩心腸的辦法,在他之前的佛教大能,雖然實力通天徹底,可是那份慈悲的心腸,讓他們不能發揮出自身強大的戰力。
可是自從苦行僧崛起後,佛教內出現了個分支,那就是護法金剛一脈,對於大奸大惡之人,你放過了他,就是對其它生靈的不負責任,而你殺死他就是對眾生平等的褻瀆。
所以只有曾經混跡過魔道的苦行僧知道,有些人是不可能真正放下屠刀的,哪怕是他不也沒放下慢,所以為了大部分生靈,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有的罪孽都由他一人承擔,當更多的人得到救贖,也是種大慈悲,這樣的教義,也許不是錯的。
自然在苦行僧實力越發強大的時候,他的內心也越加平和,只是感嘆世人多磨難,他的出身,在開始的時候,沒人知道,直到他的境界,再度恢復到了曾經巔峰的狀態後,體內的魔氣與煞氣再次覺醒,雖然苦行僧,運用大法力,與大毅力,將魔氣徹底淨化,但煞氣卻沒能淨化乾淨。
每次在他動用體內能量的時候,煞氣都會出現,最後形成了與煞氣融合後的佛力,這樣獨一無二的佛力,讓他的戰力,更上一層樓,眼看著就要突破到主神的境界,也就是佛教佛陀的境界,可是總感覺差了那麼一點。
苦行僧的實力,在上古佛教興盛時期,已然是最為強大的行列,可是因為曾經身份的原因,不能成為佛教領袖,而他自己也對佛教領袖沒什麼慾望,無慾無求,如果說他內心真的有什麼慾望的話,那就是普度眾生。
在佛教內,被各個派系排擠,因為苦行僧的濟世手段,與所有的僧人不同,但即便這樣,也有很多僧人,甘願成為他的追隨者,默默在其身後支援他,這也就是佛教護法金剛一脈的由來。
他們是不一樣的佛陀,大慈悲心卻不輸任何其它任何一位佛陀,只是在手段上更加激進,但就是他們這一股勢力,卻是上古佛教內戰力最強的,其它僧人佛陀,空有一身無上的法力,卻因為太過慈悲,根本就發揮不出真正實力的十分之一,而護法金剛卻不同,每一位都是彪悍的人物。
碎玉邪魔外道,護法金剛一脈,向來都是直接鎮壓,而開創了這一脈的苦行僧,雖然在佛教內沒有實際的權力,可就算佛教領袖見到他也要行禮,不光因為有護法金剛一脈對苦行僧的擁護。
還有就是對苦行僧的敬佩,不是隨便一位佛修,都可以達到施展雷霆手段,顯露菩薩心腸境界的,因為一旦達到佛陀境界,想要狠心殺人,殺的人多了,那會對佛心產生很大的衝擊。
如果沒有苦行僧,創出的護法金剛一脈,上古佛教想要那麼興盛,成為一個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這與境界無關,而是與教義有關。
護法金剛一脈的出現,正好彌補了佛教沒有雷霆手段的人,所以苦行僧在佛教內,是最為特殊的存在,雖然不是佛教領袖,但是其地位避諱比任何一位領袖低。
直到上古佛教最為昌盛的時期,苦行僧遊歷天下,普度眾生時,機緣巧合窺伺了一絲天機,讓他放棄了一切,也放棄了自己,一手帶到鼎盛時期的佛教,將自己的一身修為散盡,形成了這座廟宇,從而變成了普通人,而這座廟宇卻可以在天地浩劫降臨時,得以儲存。
苦行僧這麼做,不是為了逃避天地的浩劫,不敢正面面對,相反苦行僧是佛教內,甚至是那個時代中,最不在意生死的強者,同時還有著一腔熱血,讓自己變為普通人,就是為了佛教的道統傳承。
而他佈置下的考驗,不是真正的讓人有生死危險,如果是佛教弟子,勘破生死,進入生死門後,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危險,如果沒有勘破生死的話,那就相當危險了。
這也是身位前魔道巨擘的魄力,如果不是達到勘破生死的境界,哪怕得到完整的佛教道統,也不可能將其發揚光大,所以寧缺毋濫這才是苦行僧的想法。
可是天道都會留有一線生機,苦行僧自然也不會做的拿嗎絕,在他圓寂之前,將自己製作祭煉一聲的人皮面具放了出去,但凡有人能得到人皮面具,並且帶著人皮面具,來到那幾處擁有空間漩渦的地方,就會被傳送到這座空間內,得到一些他的傳承,還有那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軌跡的寶物。
葉雨自然是第一位到達這處空間的人,也是第一位得到苦行僧傳承的人,哪怕之前有很多人進入過其它的遺蹟,可是在心境上,沒有達到勘破生死的境界,所以沒有帶著任何關於上古佛教核心的傳承,只帶走了些許皮毛傳承,核心的傳承依舊在生死門內。
苦行僧的身影,還有畫面,在他圓寂的時刻,徹底消失,不過在消失後,卻變成了點點金光,留在了葉雨的識海之內,幻化出了一篇功法,這篇功法正是上古佛教內,兩大無上煉體功法之一的不壞之身,也叫不壞金身,這篇功法可以算的上是,上古佛教核心心的功法之一了。
只有徵得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佛教大能才能修煉,可以說是超強的功法,修煉大成,可證的菩薩果位,修煉圓滿既是佛陀。
而另一篇無上煉體功法,就是六丈金身,一樣需要證的阿羅漢果位以上的人才能修煉,大成證菩薩郭偉,圓滿既佛陀,不過與不壞金身相比,六丈金身可以改變身體的大小,力量也會隨之不斷增加。
即便這樣,在上古佛教內,六丈金身的修煉這,也只是與不壞金身相當而已。